哪些成语出自历史故事 来自于历史典故的成语


1、一去不返 (靳柯 战国)
出处:《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燕策三》: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 , 士皆瞋目 , 发尽上指冠 。
典故:战国后期 , 秦国国富兵强 , 各国受到威胁 。燕太子丹到处物色可以派去刺杀秦王政(后统一中国称秦始皇)的人 , 终于找到了一个名叫荆轲的勇士 。
公元前228年 , 秦军攻破赵国 , 迫临燕境 。
樊於期原是秦国的将军 , 因为得罪了秦王 , 才逃亡到燕国来避难的 。太子丹听荆轲说刺杀秦王需要先向秦王献樊於期的头 , 说:“那叫我怎么忍心呢?”
荆轲于是自己去找樊於期 , 对他说:“秦王杀了将军的父母宗族 , 将军不是渴望早日报仇吗?如今我准备去刺杀秦王 , 想借将军的头献上 , 好接近了他动手 , 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樊於期说:“我日日夜夜想着报仇 , 一颗心都快煎熬得烂了 , 今天方才得到你的开导!”说完便拔出宝剑自己抹了脖子 。
太子丹听说樊於期自杀 , 哭了一场 , 用木盒盛上人头 , 把它和燕国南部的地图一起交给荆轲 , 并找来一个勇士秦舞阳 , 叫他担任荆轲的助手 。
临行这一天 , 荆轲因为等一个住得较远的朋友 , 想同他一起去 , 迟迟没有出发 。太子丹疑心荆轲后悔了 , 问他:“太阳已经下山了 , 你有动身的意思么?”荆轲说:“我不过在等一个朋友 , 既然你这么说 , 那就分手吧!”
太子丹等人知道荆轲不可能活着回来 , 都穿着白衣服到易水边为他饯行 。他的朋友高渐离击筑(古代乐器) , 高渐离慷慨高歌 , 歌声悲壮激昂 , 他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听着这歌声 , 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
唱完歌 , 荆轲跳上车子走了 , 连头都不回过来看一看 。他果然“一去不复还” , 后来被秦王用剑砍倒 , 死在秦廷 。
复:再;返:回来 。一去就不再回来了 。形容事物过去了 , 就不会再重新出现 。
2、七步之才 (曹植 三国)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 , 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 , 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 , 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 相煎何太急!”
典故:曹植是曹操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 。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 , 有非凡的文学才华 。曹操曾几次打算把他立为魏世子 , 继承自己的事业 。
曹操第二个儿子曹丕一心想当魏世子 , 一些拥护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说他的好话 , 最后终于促使曹操改变主意 , 立曹丕为魏世子 。
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 , 曹丕想尽方法使曹操对曹植反感 。曹植生性随便 , 不注意遵守禁令 , 几次遭到曹操处罚 , 从而没有机会使曹操改变对他的看法 。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 , 曹操因病去世 , 曹丕继任丞相 。就在这一年 , 曹丕废献帝自立为帝(即魏文帝) 。
曹丕称帝后 , 借口曹植在父丧期间礼仪不当 , 把他拿下问罪 。这罪犯得很重 , 当时要被处死 。在审问的时候 , 曹丕指责他仗自己有才学 , 故意蔑视礼法 , 接着说:“父亲在世时 , 常夸你的诗文 , 我一直怀疑有人为你代笔 。今天限你六步成诗一首 , 如若不成 , 休怪我问你死罪!”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