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波造车潮兴起,2021年3大派系9大玩家已入局( 二 )
小米在今年 3 月底正式宣布造车 , 引起了整个汽车圈的激烈讨论 。 但是作为一家科技公司 , 小米造车的短板也非常明显 , 因此业内对小米造车也一直存在着不少质疑的声音 。
显然小米也很清楚自己的劣势 。 因此在官宣造车之前 , 小米就已经开始在智能座舱方面、行车安全方面和其他一些方面布局了不少专利 。
官宣造车后 , 雷军更是一连拜访了长安、上汽、东风、广汽、上汽通用五菱、长城等多家车企 , 还出现在了博世和宁德时代的总部 , 简直是来了一趟“中国汽车工业深度游” 。
另一方面 , 小米先后参与投资了纵目科技和禾赛科技 , 并被曝出收购了 DeepMotion 。 向三家自动驾驶相关公司抛出橄榄枝后 , 小米也在加速招聘自动驾驶工程师 , 甚至贴上了急聘的标签 。
当然 , 小米造车造车的优势也非常明显 —— 手握千亿现金的小米集团至少在钱方面是不用愁的 。
11 月底 , 小米正式宣布在北京建厂 , 并且放出消息称 , 工厂预计年产 30 万台 , 首批量产车也预计在 2024 年下线 。 从目前的进展来看 , 小米造车项目的推进还算顺利 。
另一边 , 百度继推出专攻无人车队的 Apollo 之后 , 也在今年年初宣布造车 , 与吉利合作成立了集度汽车 。
比起小米 , 百度推出的集度汽车的造车进度条则拉得更快 。 首先在团队规模上 , 集度汽车目前已经扩展至 1000 人左右的规模 , 并且百度方面也已经规划在未来 5 年内陆续投入 500 亿元左右的资金 。
借助百度 Apollo 的自动驾驶技术优势与吉利提供的 SEA 平台 , 集度汽车首款车已经初具规模 , 并且将在明年的北京车展正式亮相 。
除了小米、百度两个高调的“跨界明星”之外 , 12 月 , 又一家互联网跨界的新造车企业也吸引了不少关注 —— 创办了牛创新能源(即小牛电动车)的华为前高管李一男也正式宣布造车 , 成立自游家品牌 。
自游家团队实际上从 2018 年 11 月就开启了造车进展 , 还完成了 5 亿美元(约合 31 亿人民币)的 A 轮融资 , 团队规模也接近 1000 人 。
由于已经自游家的造车项目已经推进 3 年 , 因此其首款车型也将于明年正式亮相并开启交付 。
最后一家跨界的新造车企业创维汽车 , 其前身为开沃集团旗下的天美汽车 。 今年年初创维集团与开沃集团达成协议 , 并在 4 月底正式公开表示天美汽车更名为创维汽车 。 这基本上也意味着又一家家电集团也挤进了跨界造车的赛道 。
3、“草根”创业
当然 , 今年的新造车赛道里依旧出现了一些“草根”出身的创业团队 。
其中轻橙时代于今年 6 月正式成立 , 11 月对外公开品牌 。 对于这家新造车公司 , 外界的关注度似乎也并不高 。 但就在品牌发布会上 , 轻橙时代便打出了要做新能源汽车中“最猛的后浪”的旗号 。
其核心团队来自腾讯、中国联通、广汽等行业各异的企业 。 CEO 牟露是游戏行业出身 , 曾经效力于腾讯旗下天美艺游 , 主导过《天天爱消除》《天天酷跑》等游戏的策划与研发工作 。
而团队中 , 也有像前广汽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兼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及首席技术总监李罡这样的汽车行业大佬 。
此外 , 轻橙时代的首席科学家童晓渝曾在中国联通担任研究院副院长一职 , 曾主导参与 5G、V2X、智能普适网络、物联网、通信业务融合等业务框架的研究 。
至少从核心团队的组成来看 , 轻橙时代要做“最猛后浪”也是有一定底气的 , 但至于能不能实现 , 还要看实车的表现 。
而最后一家新造车企业盒子智行则比较特别 。 今年 12 月 , 盒子智行召开了品牌发布会 , 表示今后将主攻 B 端赛道 , 也就是专门作为出租车、网约车等出行用车的车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