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伦诗水平 秦伦诗 风水


题记——
中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梁廷为陈浩军先生题撰嵌名诗:
陈承图南悟易玄 , 浩然儒气观诸山 。军中悟得数理象 , 风生水起调星盘 。

秦伦诗水平 秦伦诗 风水

文章插图

以儒入道习玄易
陈灏 , 浩军先生 , 辛丑年出生于郑州郊县古新密山村白寨 , 20世纪70年代末以惊人的成绩考入郑州大学中文系(现在的文学院) 。有了“粮本” , 注定了“铁饭碗” , 国家重点大学不论是藏书还是文化传承 , 无疑给陈浩军提供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 。当时大的环境影响 , 易学、儒释道之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不像现在这么广泛被社会认可 , 但作为大学中文专业的学生 , 传统文化、中国古哲学思想、学术、论著等经典 , 则是专业的基础课程 。这些东西对于刚刚跃入龙门的浩军来说 , 无异于天之恩赐的美馔佳酿 。从易经 , 论语、大学、中庸、庄子 , 道德经、逍遥游 , 到山海经、水经注、说卦、篆象 , 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等 , 无不读之如饥似渴 , 常拥卷而眠 , 时常口水渍书 , 惹图书管理员批评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 , 诸子百家中华传承书籍百花齐放 , 易学风水、功夫秘籍也纷纷面世 , 于是省吃俭用购买大量图书 , 进行研读 。如此四年苦读 , 可想而知 , 对于易学风水之术虽多于纸上谈兵 , 亦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感 。
学业修满 , 念及父母 , 也想体味衣锦还乡的风光 , 于是仅仅在乡政府工作了一年 , 就申调到了老家新密市文化馆工作 。易学之瑰宝 , 当然就想着 , 向外展示一下 , 漏两手 。但是每每如此 , 总感不顺畅 , 或不知如何入手 , 或自己都难相信自己的推断 。细想——究其原因 , 感觉是空学些理论 , 缺乏名师对实际操作方法技巧的指点、引导 。当然 ,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古籍还是新作 , 很少言及术法的关键和实际运用 。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特色之一 , 需师点拨亲授 。就像大家知道的佛家经典大家拿着就可以诵读 , 字义不会错;但是道家经典拿着“本”自学是不行的 , 必须老师给你讲解口授才可以 。里面关键的字 , 或通假 , 或取形 , 或以象相表等等 , 非师亲授不可 。这也是道家师傅给入门弟子授学的“灌经”之说 。
既然找出问题 , 就付注努力 。一番打探 , 多方介绍 , 终于拜见有“铁嘴神断之称”的神算风水师张师傅 , 拜其为师 , 拟学易玄的运用之术 。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 , 他发现张师傅 , 运用之时往往“玄而又玄” , 难寻其踪 , 师又不能为他解惑明义 。陈浩军作为那个年代能从小山村考入国家重点大学 , 情商和智商自不必说 。于是决定走出家门 , 寻访名师 , 游历山水 , 尝试从自然中去领悟易学之大道 。
携意山水寻龙峦 气正化形定星盘
风水者 , 藏风聚气 。欲行风水 , 必先察势寻龙 。所以学习风水必须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 多走、多看 。只在一室之中的钻研理论者 , 绝对成不了高明的风水师 。浩军深知其理 , 于是一番准备以后 , 踏出家门 , 一路向西 , 循山溯源而上 。那时间全国各地的旅游开发还没兴起 , 虽然交通、生活很不方便,给只身旅行的他带来许多困难 , 但自然环境保持较好 , 却给他看山、观气、读悟天之自然增加了诸多感悟 , 收获颇多 。欣喜之余 , 苦中作乐 , 经常山中高歌毛公诗“东方欲晓 , 莫道君行早 , 踏遍青山人未老 , 风景这边独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