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成瘾”是精神疾病 青少年游戏成瘾怎么治( 二 )
2019年7月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开展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 , 就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 制定了面向2022年、2030年的阶段性目标 。 其中 , 到2022年 , 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中小学校比例要达到80%以上 。
在“游戏成瘾”尚未列入疾病前 , 白云区心理医院的门诊就收到了100多位家长的求助 。 机缘巧合下 ,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了解到 , 日本一家医疗中心医院住院部收治“游戏障碍患者” , 便前往学习 , 在实地考察其治疗框架和疗程安排经验后 ,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结合中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 , 筹建青少年成瘾行为科 , 强调家人陪同青少年入院一同参与回归期治疗 。 9个月的实践中 , 成效斐然 。
家庭是青少年游戏成瘾的重要因素
据权威数据 , 每天玩游戏12小时、持续12个月以上 , 是判断一名青少年游戏成瘾的“双十二标准” 。 而事实上 , 孩子持续几个月打游戏就让很多家长接近崩溃了 。 游戏成瘾者往往对游戏失去自控力 , 日常生活以游戏优先 , 过度沉迷导致无法自拔 , 社会功能受损 。
在叶坚看来 , 影响青少年游戏成瘾的关键因素莫过于家庭 。 “门诊前来咨询或治疗的青少年中 , 80%以上都存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 。 ”
叶坚表示 , 青少年之所以沉迷游戏 , 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不快 , 除了缺乏现实的交际往来 , 游戏成瘾患者往往更缺少家人的关注和关心 。
在患者小黄眼中 , 父亲是一个“经常出差、可能一个月只见一次”的人 。 家人关心和教导的缺失 , 现实生活的不如意 , 使他选择沉迷虚拟世界以获得现实世界不能满足的需求 。
“他(小黄)打游戏打得很疯狂 , 他妈妈带他在医院办完住院手续 , 他都浑然不知 。 ”叶坚回忆 , 办完手续 , 医生收走手机的那一刻 , “他开始疯狂地发飙踢门 , 看到谁都像仇人 , 变得很暴躁、很有攻击性 。 ”这是成瘾患者一般会出现的戒断反应 。 1个月后 , 小黄母亲来探望他时十分惊喜 。 “以前一边打游戏一边吼我们 , 叫他吃饭就一脚踢过来 , 现在能静下心来谈心了 。 ”
针对性的治疗、家人的关心、彼此的倾听 , 让小黄逐渐戒掉网瘾 。 2019年5月出院后 , 小黄成了一名外卖配送员 。 “现在我送外卖一直要用手机接单 , 但基本上不打游戏了 , 每天挺充实的 , 干得很开心 。 ”
此外 , 父母的婚姻关系出现问题也可能是孩子游戏成瘾的催化剂 。 一对从北方到广州求医的父母描述说 , 原本成绩优异、爱好广泛的儿子小林从上中学开始沉迷游戏 , 并且患有抑郁 , 多次试图自杀 。
医生发现 , 小林的问题 , 和其父母糟糕的关系密切相关 。 原来 , 小林不愿意看到父母关系不好 , 害怕他们离婚 , 因此希望通过出格行为引起父母的注意 , 以消耗父母争吵的精力 , 却在不经意中成为“问题少年” 。
父母的争吵和不融洽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心理健康 , 他们对孩子管教上的疏忽缺位 , 使孩子的成长路上得不到支持和帮助 , 缺少鼓励和肯定 , 导致一系列问题 。
因此 , 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和现实原因 , 青少年成瘾行为科制订了一套封闭式住院两个月的治疗方案 , 分脱瘾期、康复期和家庭回归期三个阶段 。 其中 , 家庭回归期的家庭治疗是重中之重 , 要求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住院治疗”两个星期 , 共同解决家庭问题 。
此外 , 临床医生、体能康复师、作业训练师等专业人员同时对游戏成瘾者开展药物、物理、技能训练等综合辅助治疗 , 通过体能训练帮助他们强身健体 , 对肢体进行矫正 。 科室的400平方米公共室内场地还设置了学习室、图书室、画室、健身房、卡拉OK室等 , 帮助患者正确地理解“玩” , 更健康地“玩” 。 叶坚解释:“生活只剩下游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不会‘玩’ , 不懂得如何正确地‘玩’ , 导致游戏成瘾 。 ”通过各种课程将成瘾患者的注意力从线上拉到线下 , 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 , 从和游戏屏幕互动转换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互动 。 此外 , 开展团体治疗 , 设置双人间 , 也让患者学会和同伴相处 , 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