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采访人员:文巧
文章图片
想象一下 , 无需任何言语 , 仅靠意念就能控制外界事物 , 仅与同伴眼神交流就能交换想法——在关于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s)技术的畅想中 , 这些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场景都将成为现实 。
上世纪70年代 ,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家雅克·维达尔首次提出脑机接口的概念 。 此后 , 脑机接口技术不断发展 , 从使用电极帽用意念驱动光标 , 到首次将电极植入中风患者大脑 , 再到成功使瘫痪者进行更复杂的动作 , 科学家们一步一步跨越壁垒 , 实现了重大进展 。
纵观全球 , Meta(原Facebook)、谷歌、亚马逊 , 以及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等商业巨头都在积极布局脑机接口领域 。 那如今脑机接口已经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大脑信号如何被检测和解读?“意念控制”离普通人到底还有多远呢?
《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采访人员就此专访到两位脑机接口领域“大牛”——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电气和计算机工程教授何塞?米兰(José Millán) , 以及卡耐基梅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授贺斌 。
贺斌领导多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培训项目 , 其实验室在2013年首次展示人类使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操纵无人机和控制机械手臂 。 围绕脑控机器人设计 , 何塞?米兰在基于脑电图信号的脑机接口领域做出了多项开创性贡献 , 并因此评为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以及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学院院士 。
解码大脑“意图”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307064405
NBD:能否向大众介绍下脑机接口这项技术?大脑传递出来的信号是如何被机器检测和解读出来的?目前这项技术的研究处于什么阶段?
贺斌:脑机接口是一种将大脑与计算机或外部设备集成在一起的神经技术 , 主要应用是解码大脑信号并使用解码后的信号来控制设备 。 大脑“意图”被编码在神经回路中 , 该神经回路产生小的电信号 , 信号通过脑组织传播 , 由传感器(例如植入大脑内部或头皮上的电极)记录 。 脑机接口研究仍处于其发展的早期阶段 , 但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
何塞·米兰:脑机接口是一种可以检测大脑活动的技术 , 分为侵入式(在大脑内植入电极)和非侵入式(不需要在大脑中植入任何东西) 。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从外部检测大脑活动 , 一种方法是使用心电图 , 将电极简单地附在人的头部 ,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 。
获得的大脑信号将传递给电脑 , 再通过信号处理进行转换 。 我们会应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来建立一个关于大脑如何解码不同心理指令的模型 , 对大脑信号进行解码 , 这样人的意图就被传递给电脑 , 电脑再发送给下一级 , 如轮椅 , 如此一来就可以移动到任何地方 。
NBD:非侵入式与侵入式脑机接口之间有什么区别?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侵入式还是非侵入式?
贺斌:侵入式脑机接口可以通过将电极植入脑内靠近神经回路的位置 , 以高保真度和信噪比记录大脑信号 。 这引领了许多重要的神经科学发现 , 但代价是有创的 , 也因此对大多数人的应用相当有限 。
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可以很容易地应用于人类 , 不会造成伦理或安全问题 。 但其限制在于信号质量低 , 解码具有难度 。 目前 , 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研究都受到广泛关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