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和你对象,都觉得自己做了大部分家务?( 二 )


成员越多 , 越是夸大
虽然上述调查说明了夸大贡献的普遍性 , 也发现了团体规模会抬高夸大贡献的程度 。 但因其问卷研究的性质 , 在过程中并不能实行严格的控制 , 因此它的结果看起来也没有那么可靠 。 为了拿出更有力度的证据 , 艾普利与他的同事们又设计了现场实验 。
其中的一个实验被搬进了芝加哥市科技馆 , 研究者随机挑选了339名前来参观的游客 , 并将他们分成3人或6人小组来展开握力器比赛 。 在1分钟内平均握力最大的小组就是冠军 , 作为奖励 , 冠军小组中的每名成员都可以获得20美元的礼品券 。 在比赛结束后 , 每位选手还要对赛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 其中一部分人只需要评估自己对小组成绩的贡献 , 而另一部分人则要首先评估其他成员的贡献 , 之后再评估自己的贡献 。
最后 , 研究者将小组内所有成员自我宣称的贡献率加总 , 结果显示 , 绝大多数小组的总贡献率都突破了逻辑上线100% 。 而且6人组(113.6%)得到的贡献率要显著高于3人组(104.0%) , 团体规模对夸大贡献的助推作用得到了证实 。 此外 , 如果小组成员只考虑自己贡献的话 , 那么他们所宣称的总贡献率(114.8%)便会高于那些首先考虑他人再考虑自己的小组(102.6%) 。 由此可见 , 在论功行赏时从自己身上分一瓢注意力给其他人 , 将会是一个削弱夸大贡献偏差的有效举措 。
除了论文作者与科技馆的游客以外 , 艾普利等人还在MBA学员、网民群体中采用不同的任务形式 , 得出了与上述一致的结论 。 可见夸大贡献非常具有普遍性 , 而且团体规模对其的放大作用也非常稳健 。
就算两个人的团队也逃不开夸大贡献……
试试先考虑别人?
目前而言 , 团体中的夸大贡献可能存在诸多心理机制 , 比如人们存在自利性偏差 , 喜欢把好事都揽在自己头上;又或者 , 这是对百分比数字不敏感造成的 。 艾普利却通过他们的研究指出 , 夸大贡献可能仅仅是因为人们将关注点集中在自己而非他人身上引起的 , 是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的怪癖 。 在同一时间 , 人们只能将注意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 于是“我自己”理所当然就成为注意的焦点 , 世界也被划分成两个彼此独立的部分:“我怎么样”与“别人怎么样” 。
出于自我中心主义 , 我们能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 , 但我们却很难完整且详尽地评估其他成员的行为 。 这种注意上的不对称 , 就造成我们在评估贡献时会高估自己的功劳而低估他人的功劳 。 而且随着小组成员数量增加 , 想要清楚回答每个人的贡献将变得非常困难 , 此时我们也会收回更多的注意到自己身上 , 因此夸大贡献的程度也就相应抬升了许多 。
别说是合作者 , 就连长在同一个脑袋上的五官 , 为了谁功劳大的问题 , 也争得不可开交呢……|相声《五官争功》
既然夸大贡献可能是由人们过分关注自己引起的 , 那么在评估贡献时引导人们多多关注同伴的努力 , 就可能成为一种不错的调控措施 。 在上述几个实验中 , 那些在评估自己贡献之前需要先评估他人贡献的小组 , 确实有着更低的夸大贡献程度 。
【为什么你和你对象,都觉得自己做了大部分家务?】艾普利在最后指出 , 他们的研究对多个领域内的组织都有着借鉴意义 , 比如企业在设计员工绩效、教练在队员间分配奖金、学术共同体评估成员的理论贡献时 , 都需要引导人们关注其他成员的贡献 , 如此才能打破自我中心主义筑起的“高墙” 。
甚至有时候 , 哪怕只是回忆一遍其他成员的名字 , 都足以使我们调整关注点 , 进而可以相对客观地看待自己与他人的贡献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