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苹果的优势令人馋出口水 , 却又难以复制
资本市场对苹果的青睐自有其逻辑存在 , 而从普通消费者以及行业从业者的角度来看 , 苹果有着三个非常明显的优势 , 令人很难学来 , 甚至难以模仿 。
最明显的就是过硬的产品力 , 虽然苹果在一些新技术上采纳的速度要普遍慢于国内安卓厂商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苹果出品、必属爆品”的定律似乎至今依然应验着 。
安卓阵营从2019年就开始将高刷新率屏幕应用于手机中 , 苹果虽然迟了两年之久 , 但第一次搭载高刷屏的iPhone 13 Pro系列 , 就用Pro Motion自适应刷新率技术告诉了整个行业 , 什么才是真正“又快又省”的高刷屏 , 也彻底解决了高刷和功耗无法兼顾的问题 。
此外 , 基于一些原有的配置 , 苹果也可以通过体验上的优势赢得市场认可 , 比如在手机影像能力方面 , 厂商们都在争夺超大底、高像素、潜望式镜头等特性 , 而苹果却利用一个“电影模式” , 在视频当道的5G时代 , 准确切中了用户的痛点 。
在更多计算摄影算法的加持下 , iPhone 13系列的视频拍摄体验也超过了安卓阵营的整体水平 , 尤其是在视频动态范围、防抖等体验影响突出的关键点上 。
当然 , 苹果自研A系列芯片领先两代左右的峰值性能、iOS、iPadOS、macOS等系统的流畅操作体验及多设备协同能力 , 也让苹果的产品一直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
为什么说这样的产品力无法复制 , 因为这背后是苹果软硬件底层技术的打通 , 并且采用高度定制化的硬件 , 并非供应链吃“大锅饭”的通用方案 。 自研芯片、自研算法、自研操作系统加上高度定制化的专用零部件 , 才构成了苹果过硬的产品力 。
其实 , 这样的产品力的背后 , 就是苹果的第二个核心优势 , 强大的供应链把控能力 。
不论是缺芯潮 , 还是疫情对于线下市场的猛烈冲击 , 苹果都成为了最终的幸存者 , 甚至是受到影响最小的那一个 。
这与苹果真金白银的投入也密不可分 , 根据供应链信息我们能够了解到 , 许多供应商为苹果提供产品时 , 都会打造专门的团队 , 并且苹果会进行针对性培训 , 苹果还会为供应商购买专门的生产设备 。
这一切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目的 , 为苹果做好产品 。 如此的投入 , 也就让苹果这一优势变得难以复制 。
当然 , 苹果的供应商们也的确跟着苹果获得了实打实的利益 , 否则这样的商业模式就无法维系 。 单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 , 苹果供应链厂商的股价和市值大部分都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
海外的高通、德州仪器、Qorvo、康宁、思佳讯、Cirrus Logic , 国内的立讯精密、舜宇光学、京东方、蓝思科技、歌尔股份等 , 多家公司都已经成长为千亿市值以上的行业“小巨头” , 立讯精密已经站上了3500亿市值 , 而舜宇光学的股价更是在四年里翻了将近20倍 。
苹果对于供应链“小弟们”的带动是显而易见的 , “跟着大哥有肉吃” , 所言非虚 。
最后 , 也是最难复制的一点 , 就是苹果这一品牌在普罗大众消费者心中的意义 。 听起来 , 这也许有些“玄学”的味道 , 但不可否认 , 伟大的成功和偶然性并不矛盾 , 有时甚至经常相伴相生 。
苹果这家公司 , 其创始人乔布斯的个人魅力色彩极为浓厚 , 甚至可以说 , 苹果之所以能够为世界所熟识 , 之所以能够在更多人的心中留下记忆 , 大多是因为乔布斯这一个人 。
而拥有一个具有如此影响力的创始人 ,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 , 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
在乔布斯之外 , 苹果iPhone 4曾经对于智能手机乃至整个科技行业的改写 , iPad、Mac、AirPods等一系列产品在诞生之初给消费者带来的震撼 , 都已经深深植根于苹果的品牌基因之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