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凉”的Kindle,成了今天最大的“热”搜( 二 )
从电商到Kindle , 亚马逊为何总在中国折戟
因为一次商品缺货就引发大规模公众讨论的品牌并不多见 。 除了中国用户对于Kindle的情怀 , 打遍全球无敌手的亚马逊 , 在中国市场一再折戟 , 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
事实上 , 与谷歌、Facebook、Netflix等互联网媒体巨头相比 , 亚马逊所在的电商行业受到国内监管的限制相对较小 , 其业务在中国节节败退 , 并不能简单归纳为政策限制或者水土不服 。
亚马逊是最早一批入华的海外互联网巨头之一 。 早在2004年 , 亚马逊作价7500万美元 , 从雷军手中买下了卓越网 。 一年多之后 , 亚马逊开始启用自身的数据库系统替代卓越网的系统 , 历经三年时间完成转换 。 2007年 , 卓越更名为“卓越亚马逊” 。 2011年 , 再次更名为“亚马逊中国” 。
7年间 , 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迅猛发展 , 消费新天地诞生 。 亚马逊的“慢火烹制”已经掉队 , 将先机拱手让人 。
2014年 , 亚马逊中国发力跨境网购 , 打造了以“亚马逊海外购”和“Prime会员服务”为核心的独特跨境业务模式 。

文章图片
图3/3
亚马逊Prime会员服务
但在日新月异的中国市场 , 亚马逊的一次次调整不仅未能挽回市场份额 , 反而被越来越多后起之秀一一超越 。 阿里、京东、拼多多先后成长为市值超过千亿美金的巨头公司 , 垂直电商、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的电商模式也在中国市场蓬勃发展 。
2019年7月 , 亚马逊最终宣布不再运营中国区的电商业务 , 仅保留两块:一是Kindle , 二是跨境贸易 。
而这剩下的两块业务同样风雨飘摇 。 如果说Kindle逐渐失利 , 背后还有免费阅读和智能手机兴起的客观因素 , 那么跨境贸易引起的争论 , 亚马逊纯属自找 。
2021年4月 , 亚马逊平台上的中国卖家遭遇大面积“封号”危机 。 据媒体报道 , 这波“封店潮”席卷了超5万名中国卖家 , 损失预计超千亿量级 , 封店理由则多与卖家刷好评有关 。
“向5万中国商家开战”的亚马逊再次站上风口浪尖 。 尽管不乏支持者 , 但“伤敌一万 , 自损八千” , 平台和商家的争斗中 , 永远没有真正的赢家 。
【快“凉”的Kindle,成了今天最大的“热”搜】商家失去了自己的海外门店 , 而亚马逊失去的 , 或许是在中国市场的未来 。 (来源:极客公园)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