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鲢夏花与大龄规格鱼种培育( 二 )


(3)经25~30天培育,鱼苗规格可达3.3cm以上,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5~20% 。
6、分期注水:分期注入池塘新水,提高池塘水位,增加水中氧含量,改善水质,扩大苗木活动空间,加快鱼体生长 。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增加活体饵料 。鱼苗进入池塘时,池塘的水深约为0.6~0.7米,培育7~15天时,池塘的水深增加到1米 。培育20~30天,池水深度增加到1.2米 。培育40~45天,池水深度增加到1.5米 。注水时,在进水口用密网过滤野杂鱼和害虫的同时,避免水流直接冲入池底搅拌池水 。
7、水质调节:放苗时,池水透明度不超过30cm,然后适当追肥,控制池水肥度 。夏季池水透明度控制在25~30cm左右,秋季保持在35cm左右 。
8、巡塘管理:鱼苗池后,每天巡塘3次,做到“三查”‘三勒” 。早上查鱼苗浮头状况,勤捞蛙卵;午后查鱼苗活动情况,勤除池埂杂草;傍晚查水质,勒作记录,安排次日投饵、施肥和加水等工作 。随时注意检查病害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防治 。
9、日常管理:主要工作就是巡塘,早晨下午各巡塘1次,观察池鱼活动情况和水色、水质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和确定投饵量,及时清除池边杂草,另还注意培养和调节水质,通过合理注水、施肥等措施,使池水既有丰富的适口天然饵料,又有充足的溶解氧 。勤观察,防浮头,防鱼病:鱼种饲养阶段,早晚要巡塘 。为防因天气变化而造成池水缺氧,应经常注加新水调节水质 。
10、投饵技术与投饵量:体长2~2.5cm后,投喂粉末状配合饲料,日投饵率为10~15% 。
11、病害防治:鳙鱼苗种培育阶段的主要病害是寄生虫病,如车轮虫、鱼虱、锚头蚤等 。防治方法:定期用晶体敌百虫与硫酸铜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 0.3g/立方米,第2天再泼洒1次,即可防治 。
12、锻炼与分池:经过20~25天的饲养,鳙鱼苗长到3cm左右,应进行分养 。夏花鱼种出池前,须进行2~3次拉网锻炼 。使鱼种在密集过程中,增加鱼体对缺氧的适应能力 。使鱼体“老练”结实,经得起出塘分养,并在运输过程中避免产生大量黏液和粪便而污染水质,提高运输成活率 。
(1)第1次拉网:把夏花围集网中,检查其体质后 。随即放回池内 。因鱼体柔嫩,操作要细心 。
(2)第2次拉网:隔1天后,进行第2次拉网锻炼 。将鱼汇集后,让其顶水自动进入网箱内 。两小时后将其放回池内 。如果是供自养,那么经过2次拉网进箱密集后,就可以进行分养 。
(3)第3次拉网:第2次拉网后,再隔1天,就可进行第3次拉网,将鱼种放入水质较清池中的网箱“吊养”1夜,第2天清晨即可进行长途装运 。锻炼鱼苗一定要选晴好天气,在上午鱼不浮头时进行 。拉网赶鱼的操作要慢,以免伤鱼苗 。收网时不能让鱼贴网 。鱼进箱后 。应立即洗箱1遍,以洗去粘糊网目的排泄物和污物,使箱内水体与箱外畅通,防止因箱内缺氧而发生鱼苗死亡 。
13、鱼苗培育期水体理化指标:
(1)有机物耗氧量:在池水溶氧量不缺乏的情况下,有机物耗氧量高,鳙鱼苗成活率也高 。鱼苗下塘前,有机物耗氧量在30毫克/升以上,才能保证浮游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肥度 。
鱼苗下池后,大量摄取浮游生物、不断消耗有机物,要继续施肥 。施肥要数量少、次数多,2~3天施1次 。所洒的豆浆一部分培养了浮游动物,一部分成了有机肥料,仅一小部分直接被鳊鱼苗所利用 。
(2)溶解氧量:水中溶氧量与鱼苗的生存密切相关,水中溶氧降至2mg/L以下,鱼苗就会出现浮头 。鳙鱼苗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体溶氧量为4.5mg/L,当降至1.7mg/L时,鱼苗呼吸受抑制 。在生产过程中,黎明前到日出后1~2小时,鳙鱼苗发生轻微浮头现象,表示水质过肥,应不投饵料施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