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祖国主题征文 爱国主义作文素材( 四 )


诗的前四句描写景物,极写边地的酷寒,以表现戍边将士为国御敌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全从侧面写出,意脉贯通,措语天然,不拘格律 。诗的后四句刻画人物,表现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戍边将士的英勇、警惕 。从结构上看,前四句对艰苦环境的描写,正是为后四句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作铺垫,足见作者构思的匠心 。
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概括生活,表现主题 。如以五月天山寒冷、无花无柳而只能闻《折杨柳》曲来衬托边塞环境的艰苦,以"随金鼓"和"抱玉鞍"来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及高度警惕来寇的情景 。结尾两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诗人代替将士们直抒胸臆,更是音韵铿锵,气势豪壮,表达了誓死消除边患,为国立功的愿望与决心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注:剑外,指剑门关以南,也称剑南,这里代指古代蜀地 。蓟北,即蓟州,指今河北北部及辽宁西南部一带,是安史叛军举兵叛乱地 。
由于个人的生活遭遇和身处复杂动荡的时代,杜诗大多都有沉郁、悲凉、凝重的色彩,但此诗却不同,它一扫往昔沉郁悲壮的气氛,写得大喜若狂、轻快明朗 。
首联点明事实原委,写诗人虽偏居"剑外",但听到官军收复了遥远的"蓟北"后,喜极而泣 。河南河北被收复,曾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安史之乱被平定,想着自己即将会与广大人民一样获得安定的生活,诗人怎能不喜极而泣、热泪纵横呢?
颔联两句以转作承,着笔深化,写出了诗人的妻儿子女笑逐颜开、欢天喜地的心情,这使得诗人更是激动万分,从而漫卷诗书、兴高采烈 。此两句妙笔传神,诗人那种大喜欲狂的情状,跃然纸上,惟妙惟肖 。
诗的后两联,继续就喜意升华,由前面的国喜、家喜,转入写喜归,表达了诗人意欲开怀痛饮,放声高歌,准备趁着大好春光早日返乡的心情 。
这是一首有名的"快诗",开篇伊始,即运笔如飞,四联八句 ,一气呵成,情感炽烈 。它之所以脍炙人口,千古传唱,主要在于它深刻而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
南园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吴钩,一种形似剑而弯的刀 。春秋时吴人善铸钩,故称 。这里泛指武器 。凌烟阁,古代朝廷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像的高阁 。
这是李贺所写《南园》诗十三首的第五首,表达弃文就武,为国家统一事业建功立业的的愿望 。
诗的首句"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势急切,气魄豪迈,既是泛问,也是自问,在鼓动别人的同时,也在鼓励自己,抒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爱国情 。接下来的次句承前启后,气势磅礴,喊出挥刀杀敌、驰骋战场、收复失地的心声,字里行间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希望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令人读了为之精神振奋 。诗的后两句则是呼吁有志男儿"带吴钩"效命沙场,以鼓励别人和鞭策自己能像凌烟阁上那些功臣一样,为国建功立业 。(当然,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诗中也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
全诗运用设问、借代等修辞手法,语言通俗易懂,壮志豪情与爱国热情溢于字里行间 。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