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民情风俗 非洲人的习俗( 二 )


住房:贫富差大
漫步非洲国家城市 , 造型各异的高楼大厦、橱窗绚丽的超级商场、巨大的广告牌和招贴画、豪华壮观的高级饭店、灯红酒绿的夜总会 , 这一切让人产生仿佛进入欧美大都市的感觉 。非洲都市里的现代化高楼几乎都是银行、宾馆或写字楼 。达官贵人的住宅是独门独院的别墅楼 , 院内浓荫密布 , 鲜花终年常开 , 环境优雅清新 。室内地毯、空调、彩电、录像机、组合音响等电子新产品应有尽有 。绝大多数城市居民住在砖墙瓦楞板顶平房里 , 室内陈设简单 。大街小巷耸立的一座座清真寺、教堂 , 又让人感到非洲国家在五光十色的现代化气氛中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浓厚的宗教气氛 。
突尼斯城市风光 。据网络
非洲都市里的另一种特殊现象是 , 由于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 许多人因没有一技之长 , 找工作难 , 没有经济收入 , 为了寻找栖身之地 , 他们便在偏僻之处搭起一顶顶简棚 , 用树皮或废铁板当棚顶 , 包装纸箱作墙面 , 形成一处处贫民区 , 与现代化城市风格形成巨大反差 。
非洲国家的农村 , 虽然也有部分建筑考究的房屋 , 但多数百姓住的则是一种圆柱形非洲茅草屋 。
在突尼斯等北非国家的乡村 , 因临近沙漠 , 干旱炎热 , 降水极稀少 , 很多人家选择丘陵地势 , 往地下挖直径10多米、深4到5米的大坑 , 在坑底沿坑壁再横向挖 , 形成一个个窑洞式的居所 , 这便是北非有名的“地下住宅” , 与我国陕西靠近黄河沿岸的地坑院相似 。如果坑里住有多户人家 , 自然形成“地下村庄” 。这种居所 , 阴凉舒适 , 不受风沙影响 , 而且空气清新 , 在当地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
交通:汽车为主
非洲地区长期经济落后 , 经济实力欠佳 , 交通事业不发达 。全洲铁路总长约10万公里 , 唯一一条快速铁路是中国援建的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至港口城市蒙巴萨以及中国援建的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环城快速铁路 , 至今仍有一些非洲国家境内无一寸铁路 。
【非洲的民情风俗 非洲人的习俗】汽车是非洲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 有钱人家出门或乘飞机或自己开车 , 运输则是大型卡车 。许多非洲国家公路由外国或国际组织援建 , 不仅路面质量上佳 , 而且通车里程长 , 是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高速公路 。一些岛国和湖滨国家还依赖水路运输 。
非洲国家私人出租车很多 , 大多数是乘坐10来人的小型面包车 。出租车不仅数量多 , 而且收费合理 , 许多人出门办事 , 探亲访友甚至上下班都乘出租车 。这些出租车 , 新车不多 , 绝大多数车辆显得相当破旧 , 只要跑得起来就行 。司机为了多挣钱 , 时常超载运营 , 且车速极快 , 因而经常发生交通事故 。
肯尼亚蒙内铁路当地的员工 。据网络
在许多非洲国家 , 火车被视为贫穷人的交通工具 , 车内脏乱不堪 , 小汽车一天可到达的路程 , 火车要走三四天 。火车收费很低 , 但耗费时间 , 乘客需要极强的忍耐力 。
另一个突出的现象是 , 许多非洲人对摩托车有特殊的偏爱 , 例如尼日利亚城乡的摩托车几乎成灾 , 几乎是清一色日本产品 。收入不高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工厂里的工人、银行职员、小商小贩甚至乡村居民 , 宁可省吃俭用 , 也要想方设法添置一部摩托车 。在尼日利亚 , 买一部小汽车要花20多万奈拉(约合人民币3万元至4万元) , 购一部摩托车约三四万奈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