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姑娘不对外”大家怎么看( 三 )


总之这样的思想还是比较保守的 , 当然现在女性越来越独立自主 , 社会地位甚至能超过男性 , 她们对于自己的人生能够做主 , 随着社会发展各民族之间文化不断碰撞 , 生活习惯也已经相差不大 , 很多少数民族女孩也嫁到了千里之外的汉族小伙家中 。
姑娘不对外陕西八怪之一 , 的确 , 自古陕西大多父母不希望姑娘嫁的远 。一来 , 女儿 , 父母的贴心小棉袄 , 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 但父母大都希望女儿嫁的近 , 可以常常见面 , 说说贴心话 。二来 , 陕西尤其关中地区 , 经济发展 , 物资 , 地理环境等在西北方来说相对优越一些 。怕女儿嫁到外地 , 没有本地好 。三来 , 保护主义 , 嫁的近 , 女婿不敢欺负 。嫁的远的话 , 即使被欺负 , 娘家离得远 , 人生地不熟 , 连个诉苦的地都找不到 。四来 , 传统观念 , 祖辈大都是这观念 , 不愿女子嫁的远 , 就这么代代相传 。五来 , 人脉圈 , 如果不是自由谈 , 大都是七大姑八大姨或者乡党朋友介绍 , 圈子大都是本地的 , 所以嫁不远 。不过 , 近些年 , 地域观念相对过去淡了些 , 男子娶外地姑娘 , 本地姑娘嫁外地男子 。其实 , 对不对外不重要 , 只要你过的心甘情愿 , 在哪都行 。
那是以前 , 因为通讯及交通都不发达 , 所以想远嫁都难 , 而且近嫁父母和女儿有个照应 。
况且清朝以前女性的脚大体都是“三寸金莲” , 走起路来如风摆柳 , 盈盈弱弱、颤颤巍巍 , 在自己门口转转还行 , 无法走远的 。如果嫁出去很远的话 , 回娘家的希望是很渺茫的 。同时在外地受了欺辱 , 父母也鞭长莫及照管关心不上 , 因此都希望姑娘嫁得越近越好 。一般通婚半径以不超过5公里为最好 。这样逢年过节 , 平日走动来往都方便 。因此“秦地姑娘不对外”最早称作“村里姑娘不对外” 。
现在你就是远嫁千里之外 , 坐地铁只要几个小时就到了 。远嫁百里更方便 , 现在农村有私车的不在少数了 , 一两个钟头就能到家 。所以《姑娘不对外》这句话已经不适用当下说农村姑娘了 。
农村姑娘不对外我个人比较赞成 , 毕竟对自己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 远去他方和自己父母相隔甚远 , 极其思恋家乡亲人 。在自己家乡能尽心尽力侍奉自己父母 , 百善孝为先 , 父母恩重如山 , 重大义识大体 。
八百里秦川 , 八怪之一 。沃土养人 , 地势平淡 , 有山有河 , 无非就是精神食粮的缩影 , 据说与貂蝉和吕布有关 。米脂婆姨 , 绥德的汉 , 昨来我不知?谁知请教?
歌谣 长安建都十几代 , 人杰地灵春常在 。风调雨顺生活好 , 陕西姑娘不对外 。解说 陕西关中自古人杰地灵 , 土地广袤肥沃 。因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衣食无忧 , 所以长久以来养成的封闭意识 , 关中地区的保守在全国是出了名的 。关中地区对于自家姑娘的保守意识 , 那更是出了名的 。自古就有关中地区姑娘不对外的传统 。关中人绝对不让外人占着半点便宜的 ,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 , 关中人自家的姑娘只限于在关中地区内部交流 , 而很少和外地人通婚 。关中地区的姑娘一般就比较传统和守旧 。同时由于长安十八代帝王在此建都 , 所以天子脚下的臣民 , 就更显得牛气了一点 , 底气更足了一点 。再加之 , 平日辛勤地耕作足以温饱无忧 , 尽情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天伦之乐 。因此 , 关中人更愿意在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面 , 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 而不是为了事业 , 离开家乡而四处闯荡 。关中地区的姑娘由于生活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里 。于是 , 结婚就是父母之命 , 媒妁之言 。一般都是靠着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关系 , 四处打听 , 然后选择一个比较满意的人家将闺女嫁过去 , 这样也是作到知根知底了 。但是 , 那段历史已经是以前的老黄历了 , 在新时代的青年 , 更有他们自己的选择 , 已经打破旧婚姻的樊笼的年轻人 , 积极地争取自我的自由幸福的婚姻 , 走出陕西 , 走向了世界 , 和外国人也谈婚论嫁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