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反垄断第一把火,为何“烧”腾讯阿里( 二 )


回过头来看最新的13张罚单 。 昨天公开的处罚决定书 , 违法事实及理由陈述中均包含这样一条——构成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的经营者集中 。
比如腾讯领到的9张罚单 , 系因2015年至2020年期间 , 腾讯收购广西叫酒网络科技等企业股权 , 以及与青岛海信等公司设立合营企业 , 未向监管部门申报 , 而被反垄断执法机构处罚 。
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的违法过错程度 , 与达成实施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市场垄断行为相比较 , 是比较轻的一种 , 这从处罚方式是仅以罚款告诫能看出来 。
最为严重的经营者集中未依法申报的后果 , 是经评估排除、限制竞争 , 参与集中的企业会被责令限时拆分;合并后市场行为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还要没收违法所得并按照上年度销售额的1%-10%罚款 , 直至吊销营业执照 。 如果顶格处罚 , 是任何一家企业不可承受之痛 。
关于经营者集中 , 国家规定了申报审查标准 , 即:参与集中的经营者营业额合并计算 , 中国境内达到20亿元人民币、或者全球达到100亿元人民币的 , 且单一经营者有两家超过4亿元人民币的 , 实施集中之前都必须依据《反垄断法》规定事前申报 。 这是投资并购、企业合并、共同设立合营企业等经营者集中行为的规定动作 , 只要集中完成了而没有申报 , 也是违反《反垄断法》的违法行为 , 哪怕集中后并没有排除、限制竞争 , 仍应当受到规制;有垄断可能的企业投资并购行为更会受到更严重的制裁 。
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有多种原因 , 在企业投资并购过程中 , 有的是不知道哪些投资行为需要申报 , 有的是明明知道而故意不去申报 , 有的是担心申报后得不到准许 , 有的是担心审查时间过长延误商业投资机会 , 有的是担心过早披露不利于商业竞争 。
综合上述经营者集中未依法申报的原因 , 一方面给国家市场监管部门进一步加速加快申报程序进度提出更高要求 , 另一方面也给规模企业进一步给了深刻教训——加强企业竞争合规管理 , 在依法申报与商机把握之间如何找到最佳平衡 。
事实上 , 我国《反垄断法》实施13年来 , 绝大多数的经营者集中申报都得到准许 , 少数附条件通过 , 个别被否 。 审查机关的办事速率虽然还有必要进一步提高 , 但总体上并不对企业抓住商机构成实质性障碍 。 企业因为种种担忧而不愿意主动申报审查的心态和行为 , 应该纠正 。
此外 , 经营者集中申报是全球反垄断规制的惯例 。 经营者集中强制要求事前申报 , 目的是预防垄断发生 。 申报需要讲清楚:参与集中者是干什么的 , 在一个什么市场 , 这个市场竞争状态是怎样的 , 参与集中者的市场地位如何 , 为什么要集中 , 集中后干什么 , 市场手段和策略是什么 , 采用什么办法预防排除、限制竞争 , 接受竞争合规政府监管有哪些具体办法等 。 最后 , 还需要作出自愿接受政府反垄断合规监管的承诺 。
当然 , 任何行政处罚都不是目的 。 反垄断之所以成为全球通行的金额最高无上限的行政处罚 , 是因为严重的违法垄断行为一旦发生 , 最终损害的是公共利益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 破坏的是全社会的经济秩序 , 事关国家经济安全 , 国家必须强力干预 。 罚款是试图起到教育警示惩戒作用 。
2022年年初的13张罚单的警示作用在于:个案执法 , 以案普法 , 鼓励企业把公平竞争深入到商业策略、投资决策等经营行为中 , 通过技术和服务创新、降低企业成本 , 最终降低社会成本 , 提高社会整体效率 。 (来源:财富中文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