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大树,元宇宙会翻红VR设备吗?

背靠大树,元宇宙会翻红VR设备吗?
文章图片

元宇宙红了之后 , 配套的技术也跟着进入大众视野 , VR技术就被誉为元宇宙的顶梁柱之一 , 但真正的事实是 , VR成名要远远早于元宇宙 。 遥记得2016年元旦 , 资本开始蜂拥而至 , 各路大佬发表的激昂演讲依然历历在目 。 遗憾的是 , 五年之后 , VR并没有成为媲美于电脑、智能手机之类的现象级产品 , 流行程度甚至远远不及PS游戏机、智能手表等等 。 曾几何时 , 人们对于VR技术充满幻想 , 设计出大量的应用场景 , 包括沉浸式游戏、立体电影、远程购物、VR旅游etc , 甚至一些成年人的服务 , 也巴望着VR技术来拯救自己 。 只是这一切的美好 , 都被一个重重的头盔和它所带来的眩晕感 , 瞬间毁灭 。
现在 , 大家只能寄希望于VR能借助元宇宙的春风再次起航 , 或许在更大规模资本的加持下 , VR硬件会十分便携 , VR软件编程人员亦能养活自己 。
或许 , 现有VR产品只是实验产物 , 给业界做参考 。 其中最核心的警醒:产品和人性之间的匹配度 。 类似VR、游戏机之类的娱乐设备 , 势必要迎合人性 , 而市面上的VR设备之所以没有爆火 , 底层逻辑在于:它是反人性的产品 , 需要消费者顶着巨大的“眩晕”来操作 , 真是开玩笑!
反人性 , VR设备有哪些神操作?
任何的产品都要考虑人性 , 谁能熟读人性 , 谁家的产品就能大卖 。 人性是什么 , 不置可否地说 , 就是贪婪、懒惰、自私、虚荣等等 。
过去10年 , 最成功产品莫过于iPhone , 表面上看是设计、品质、系统这些因素 , 但底层逻辑是乔布斯戳中了人性深处:作为一个综合性平台 , iPhone创造出一个新的移动网络世界 , 满足人性之贪婪;而触摸屏、简单的操作又让懒汉们趋之若鹜 。 此外 , 相比于个人电脑、网吧的公共设备 , 消费者手里握着一个4~5寸的小屏幕 , 独处操作 , 很好地迎合了人类之于隐私的需求 。 至于说 , 虚荣心更是让Apple团队利用得恰到好处 , 连企业家、明星都曾把iPhone4作为身份标签 。 所以 , iPhone在全球范围内爆红 , 绝非偶然 , 而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
相比之下 , VR设备就不是太友好 。 2016年 , 它们曾经以“救世主”的身份鸟瞰资本市场 , 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 仅一年的时间 , 很多大佬就对着VR头盔连连叹气:VR设备就是一个字“快” , 热得快 , 凉得也快 。
VR是Virtual Reality的缩写 , 中文意思是虚拟现实 。 事实上 , 早在80年代初就有人提出类似的概念 , 旨在利用计算机平台和传感器技术创造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 。 而普通人之于VR场景的向往 , 正在于能沉浸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之中:或逃避现实、躲避琐碎;或横行无忌 , 释放人性之恶 。
尴尬的是 , VR设备始终要用一条线 , 告诉用户:你们永远也逃不出我的控制 。 无论是任天堂、PS VR等游戏玩家 , 还是HTC Vive 、小米VRE都没有办法“释放人性” 。 VR产品通常体积庞大 , 不便携 , 需要和电脑进行复杂的线路连接 , 把用户框到一个“圈圈”里 , 经典地“画地为牢” 。 虽然小米、HTC等厂商推出的一体机 , 便携性有所提升 , 但是佩戴超过10分钟 , 一般人都会感觉头晕、恶心 , 这简直就是致命打击 。 人性就是懒惰 , 总想躺着就把事情都给做了 , VR设备却要让用户克服头晕 。 在非刚性需求领域 , VR产品自然会遭遇冷眼 。
背靠大树 , 元宇宙会翻红VR设备吗?
2016年是中国VR的投资元年 , 尴尬的是 , 只有这么一个火爆的元年 , 然后 , VR就变成了过气明星 。 如今回头看看 , 5年之前的情况就是市场很热 , 但是消费没有起来 , 包括设计、采购、制造、销售等工业体系基本没有 。 而5年之后 , 元宇宙热度提升 , 好像又是一个新的轮回:现在 , 大家感觉元宇宙就是一道“技术佛跳墙” , 而在这一锅乱炖中 , VR技术应该是一味主要的食材 , 以至于 , 冷眼许久的VR概念借助元宇宙再度翻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