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脂肪酸:菲牛蛭体内含有16个脂肪酸的组分,其中饱和脂肪酸占63.34%,不饱和脂肪酸占34.05% 。研究发现,单不饱和脂肪酸在降低总胆固醇有害胆固醇的同时,不会降低有益胆固醇 。另外,单不饱和脂肪酸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特征和生理功能,具有调节人体脂质代谢、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 。
水蛭的繁殖技术
1、繁殖池的建造:池面积宜为30平方米左右,宜建成5米×5米或6米×6米的正方形,池四周靠池壁设1~1.5米的平台,中间为水面,水深50厘米,平台高出水面2厘米,平台面保持湿润 。做平台的土应为高含腐殖质的疏松沙质土壤,便于蚂蟥打洞,切忌用黄粘土,齐平台面应设溢水口,防止下雨水淹没砰台造成繁殖失败 。一般分为小型养殖池与大型养殖池两种:
①小型养殖池的建造:一般修建宽3米,深1米的池沟,长度不限 。也可建若干小池共硬,池埂宽40厘米,每一池内设出、入水口 。池中间必须有50—100厘米宽的产卵平台,平台与水面在一个水平面上,平台上面堆放一层20厘米厚的腐殖土壤 。作为水蛭产卵繁殖的场所 。水位50—60厘米为宜 。
②大型养殖池的建造:大型养殖池的建造一般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情况而建成不同的规格的池子 。如果水源不方便,还可以在池的底部铺上一层塑料薄膜 。池底应放入适量的河泥,以增加水的有机质含量 。水中栽植一些水草,可以净化水质,增加水中含氧量 。池岸上最好再埋上一圈尼龙网纱(高0.5—0.6米),用以阻挡蛙、蛇等天敌进入养殖池 。为了防止夏季水温过高、光线太强,可在池的岸上栽培垂柳等树木遮阳 。
2、种蛭的选择:用于作种繁殖和种玛蟥,年龄应在2年以上,体重30克左右,体质健壮,活泼好动,用手触之即迅速缩为一团 。这样的蚂蟥怀卵量多,孵化率高,种蚂蟥的投放量按池中平台陆地面积计算,一般每平方米放1.5千克左右 。种蚂蟥入池后要保持水质肥厚,要有充足的浮游生物和螺狮供其取食 。
3、繁殖方法: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蚂蟥产卵茧的时间从5月初开始,持续到6月中旬(随个体差异而不同),5月中旬为其繁殖高峰期 。产卵茧期应保持安静,避免在岸边走动震动,否则,正在产卵茧的蚂蟥会受惊而逃走,造成空茧 。
4、孵化管理:蚂蟥产卵茧后即可收取捕捉另池饲养或加工,繁殖池兼作孵化池,卵茧让其在穴道中自然孵化,卵茧产出后约11~15日孵出幼蛭 。刚孵出的幼蛭体形很象成体,呈软木黄色,体背部的两侧各排列着7条紫灰色的细纵纹 。随着幼蛭的生长,纵纹间的色泽逐渐变化,形成5条由两种斑纹相间组成的纵纹而变化成成体的色纹 。在孵化阶段,应尽量避免在平台上走动,以免踩破卵茧 。平台面要保持湿润,可覆盖一层水草,若碰到下雨天气要疏通溢水口,水面不能没过平台,保持差距3厘米左右 。把繁殖后的种蚂蟥捞出后,即可投放幼嫩的蚌类和螺狮供幼蚂蟥取食,幼蚂蟥孵出后两,三天内主要靠卵黄维持生活,三天后即可采食 。初孵出的幼蛭主要取食蚌、螺狮的血液和汁液,在一个蚌的体内,会钻入数10~100条幼蚂蟥,随着幼体的长大,它们会吞食蚌、螺狮的整个软体部分,幼蚂蟥生长迅速,半个月后,平均增长达15毫米以上,即可转入大池中饲养成成蚂蟥 。
水蛭的饲养技术
蚂蟥生命力强,粗生易长,极易管理 。主要管理是投饵和调节水质 。
1、投饵管理
①投饵:天然饵料种类以淡水螺类、蚯蚓及部分昆虫为主,规模养殖辅投各种动物血、内脏和淡水鱼虾贝螺类,以及畜用配合饲料和农作物的秸秆 。池塘养殖可投放一定数量的野生螺蛳或福寿螺,量一般为0.05-0.1kg/平方米左右,让其自然繁殖,与水蛭共生共长,供其摄食 。放螺数量不宜过多,过多则与主养品种争夺生存空间,主客易势 。投喂动物血或拌饵投喂时,应注意间隔投喂和及时清除剩饵,天热时更要注意,以免污染和败坏水质,影响水蛭生长 。
- 人工养殖金蝉技术视频 金蝉养殖技术视频
- 蜜蜂养殖的技术 中华蜜蜂高效养殖技术
- 鳄鱼 养殖 鳄鱼高效养殖技术
- 大闸蟹如何养殖技术 大闸蟹的养殖技术
- 水蛭的捕捉方法和技术 水蛭的捕捉方法
- 大王蛇养殖场 大王蛇养殖技术视频
- 冬季奶牛的高效养殖技术
- 散大蜗牛室内立体养殖技术
- 龙虾水箱养殖技术 龙虾网箱养殖技术
- 青蛙养殖技术及场地建造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