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工皓哥与“大国重器”

周皓的徒弟们叫他皓哥 , 既是因为他亲切 , 也是因为他的“威望” 。
刚过不惑之年的周皓谈起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 , 就是来到了深海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这个位于三亚市的海边院落 , 近几年来不断创造和改写着我国深海科研领域的新纪录 。
一直自称“普通一线工人”的周皓和我国这些深海探索新纪录有着紧密关系:从2016年加入深海所 , 他曾3次随“探索一号”科考船去万米海域——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科考 , 解决了各项深海科研装备的技术难题198项 , 合理升级改造86项 , 使国产自主研发的科研装备取得多项国际、国内第一 。
作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科研单位之一 , 深海所注定与周皓“有缘” 。 2016年以前深海所还在筹建 , 那时周皓已是多个全国最高荣誉的获得者:2014年 , 周皓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2015年又成为全国劳动模范 。
这些离不开周皓的个人努力 。 虽然仅是技工学校钳工专业毕业 , 但周皓在有着20余万产业工人的老东家辽宁阜新矿业集团 , 是当年唯一的一名高级技师 。
在东北时就奉行“干事就要干到第一”的周皓意气风发 , 过硬的技术和扩大的人际圈给周皓带来了新机遇 。
2016年年初 , 深海所筹建进入冲刺阶段 , 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兵买马” 。 与周皓熟悉、在辽宁工作的一位中科院院士建议周皓去深海所 。 听到要离开工作10余年的辽宁 , 去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热带三亚 , 妻子又刚怀孕 , 那时的周皓有些迷茫:“自己就是个钳工 , 去深海所能干啥呀?”然而 , 这位院士没有放弃 , 之后的半个月里天天给周皓打电话 , 劝说周皓放弃顾虑 , 去闯出一番新天地 。
周皓感动了 。 经过层层考核 , 顺利入职深海所 。
2016年3月 , 周皓来到三亚 , 深海所新址还要两个月才能正式挂牌 。 两个多月时间里 , 周皓和一位同事每天坐公交车 , 到站后再走40分钟的路才能到工地安装调试设备 , 一天下来 , 鞋上全是泥巴 。
凭借着工作20多年零件加工制作零失误的过人本事 , 周皓开始在深海所大显身手 。
2017年7月 , 周皓跟随“探索一号”科考船 , 赴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考 。
海底地震仪受损了!受制于船上条件 , 没有专业维修设备和可更换的零部件 。 经过仔细搜寻 , 周皓发现用来包装海底地震仪的15块塑料垫板 , 可以代替受损仪器上的特种塑料;船舱中用来防水的尼龙板 , 可以代替玻璃纤维修复受损的抛载器 。 周皓连续工作了一天一夜才将43套海底地震仪 , 90多个不同形状、不同结构的受损配件修复完成 。
紧接着在布放海底着陆器时 , 由于海况恶劣 , 一个巨浪把即将入水的着陆器托起来又扔了下去 , 因为还没有和母船分离 , 巨大的冲击力把承载着150多公斤压载铁的定时释放器拉坏 , 问题又出现了 。
定时释放器要靠锥面来传递扭矩 , 锥面配合精度哪怕有一丝的差距 , 都无法承受恶劣海况的冲击 。 海底着陆器损坏 , 再次面临没有可更换零部件的窘境 。 最终 , 备用电池仓中的一块不锈钢盖板 , 被周皓拆了下来 。 周皓必须把这块10毫米厚、1800平方厘米的不锈钢板 , 打磨成9毫米厚、36平方厘米 。 他可用的器械 , 就是一些手工工具 。
不锈钢板比普通钢板加工难度大得多 。 周皓花了近40个小时 , 才一点点打磨完成 , 受损的深海仪器终于被修好并成功布放 。 3天后 , 科研团队成功获取了深海仪器上记录的数据 , 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获得万米级海洋人工地震剖面图的国家 , 大洋从此不再深不可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