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和地方统筹联动聚力培育发展生物产业的带动下 , 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错位互补、竞争力强的生物产业集群竞相发展 , 如创新力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单品种营收高、在研创新药储备丰富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 科学设施支撑扎实、开放创新领先、名优企业和品种集聚的上海生物产业集群 , 生物资源发达、专业科研院所汇聚、医药开发历史悠久、产学研合作通达的广州生物产业集群 ,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产学研用医密切联动的成都生物产业集群 , 龙头企业比肩、软硬设施发达、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后发优势强劲的武汉生物产业集群等 , 已经发展成为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生物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
面临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
在前期生物产业发展基础上 , 我国在生物经济时代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
一是丰富的生物资源储备 。 我国拥有生物医药发展所必需的海量临床数据 , 全国三甲医院多达800家 , 年诊疗人次高达30亿且还将继续增长 。 生物多样性优势独一无二 , 截至2021年 ,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已经收录了115064个物种 , 哺乳动物总数居全球第一 , 鸟类占全球物种总数14% , 爬行动物种类占全球4.5% , 是全球陆地水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 拥有近千种中国特有内陆鱼类 。 高等植物物种总数占全球的8%到12% , 且植物物种仍在持续增加 。
二是广阔的市场空间 。 医药健康领域 , 人们对生活质量、健康水平提升的需求与日俱增 , 伴随商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增大 , 中高收入群体健康消费支出扩张 , 各类高端、保健类用药的巨大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
三是强大的人才储备 。 与生物经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医学、药学、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人才供给规模持续增长 , 结构不断优化 , 为生物经济发展源源不断输送各类人才 。 与此同时 , 国内产学研各界长期保持着与海外企业和技术专家形式各样的联系与合作 , 也为我国生物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成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
四是独特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 从过去两年来我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系列部署举措看 , 新型举国体制在短期内迅速集结各方资源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安全事件中发挥的优势可圈可点 。 后疫情时代 , 预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发生的频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多 , 我国基于前期经验形成的系统应对机制 , 有利于发挥独特的制度优势引航全球生物经济时代发展 。
机遇前所未有 , 挑战也十分严峻 。 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 。
其一 , 制度体系不完善 。 面向中长期的国家层面生物经济发展战略顶层设计亟待出台 , 强有力、跨部门的专项行动策划、组织和实施不适应生物经济时代复杂多变的形势 , 稳定、长期、高效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环境仍待完善 。
其二 , 科技创新储备不坚实 。 与信息经济时代的情景类似 , 我国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 生物产业开拓性、颠覆性的创新成果与生物经济强国愿景不匹配 , 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问题比较突出 。
其三 , 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体系不健全 。 当前 , 我国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资源、样本和数据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和保护 , 在建或已建的科技基础设施尚未形成统一管理、数据互通的资源数据共享体系 , 特有的生物资源和数据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
提升全球创新版图位势
生物经济时代加速到来 , 与我国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形成重大历史性交汇 , 要求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勇气攻坚克难 , 化资源优势、市场优势等为生物经济蓬勃发展的现实优势 , 增强创新意识、超越意识 , 坚持创新驱动 , 发挥内需优势 , 强化供需匹配 , 努力在生物经济时代重构的全球创新资源版图中占据有利位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