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年终交卷:它是如何做到稳坐龙头的?( 二 )

截至2019年6月底 , 碧桂园的权益可售资源合计2.78万亿元 , 75%的权益货值位于中国五大城市群 , 98%位于常住人口50万人以上的区域 , 94%位于人口流入区域 。 公司项目数量合计2381个 , 其中广东有498个 , 长三角645个 , 合计拥有的项目数量占据总量的半壁江山 。

来源:摄图网

单就粤港澳大湾区而言 , 碧桂园在这一区域的土地储备已可媲美深耕广东的中型房企 , 2019年中期已获取权益可售货值3467亿元 , 潜在权益可售货值5519亿元 , 合计接近9000亿元的货值 , 发展空间巨大 。

除了全国布局的不断优化外 , 精干、高效的组织架构也为碧桂园不断突破成长极限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 在12月2日的碧桂园集团管理会议上 , 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表示 , 一年来 , 公司持续提升全周期综合竞争力 , 变革管理制度 , 优化组织结构 , 通过推行纵向轮岗、建立责任共同体等举措 , 逐步强化总部精干高效、区域做强做优、项目做一成一的三级管控体系 。

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碧桂园对于周期和市场调整的应变能力 ,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激活了内生动力 。

行业收紧 , 碧桂园依旧“稳”字当头

外行人看热闹 , 内行人看门道 。 房地产业看似是一个拿地、开发、销售、回款的粗线条流程 , 但实质上极为复杂 , 需要如履薄冰 , 需要精细化 , 也就是“稳” 。

“稳”不仅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必然要求 , 也是当下大环境下的“妥协” 。 不同于2016-2017年行业规模的大幅提升 , 2018年以来 , 地产行业由高速增长向平稳增长过渡 。

2019年 , 在中央明确“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定调下 , 行业整体规模增速更是较前两年显著放缓 。 为适应市场调整 , 房企总体战略仍以求稳为主 , 比如去年融创宣称少拿地 , 富力一度“暂停拿地” 。

身为地产行业的龙头 , 碧桂园已在2019年率先实现了平稳健康增长的高质量发展战略转向 。 “稳”有一个重要指标——现金流 。

在2019年中期业绩会上 , 莫斌曾说:“行业政策的进一步收紧 , 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很多 。 所以 , 一定要抓好现金流管理 。 ”这句话直抵行业发展核心 , 地产业务关注现金流 , 良好的现金流背后是稳健地发展 。

来源:摄图网

对于地产这样的资金密集型行业 , 业务规模扩大和债务杠杆下降几乎是一个悖论 , 现金流充裕更是可遇不可求 , 但碧桂园做到了 , 彰显的是其地产业务的精细化之处 。

截至2019年6月底 , 碧桂园现金余额约为2228.4亿元 , 占总资产比例达到12.8% , 资金优势明显 。 现金流上 , 碧桂园实现权益物业销售现金回款约2659.4亿元 , 继2016、2017、2018年后又一次实现正净经营性现金流 。

更为核心的是 , 碧桂园手上握有的现金覆盖了短期有息负债的2倍 , 稳健的财务风格可见一斑 。 在衡量企业财务安全指标的净借贷比率上 , 碧桂园的净借贷比率始终低于70% 。 碧桂园可以说是“稳稳的幸福” 。

多元一体 , 未来不止房地产

地产行业进入白银时代后 , 头部房企都在未雨绸缪 , 寻找二次增长曲线 。 在地产主业和多元化之间如何倾斜?碧桂园回答:紧紧围绕其地产主业挖掘新市场和新动能 。

2019年初 , 碧桂园明确地产、农业、机器人是未来三大重点业务 , 同时提出碧桂园是“为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产品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的新定位 , 指明了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方向 。

地产、现代农业、机器人 , 听起来是“天上地下”的业务布局 , 如何能够协同发展?

来源:摄图网

机器人是建筑机器人 , 贴近主业 。 比如建筑机器人可以完成重复、繁重、危险的工作 , 弥补建筑工人的缺失 ,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安全事故风险 。

目前 , 碧桂园在建项目的面积达到了2.8亿平方米 , 每年的交楼面积差不多达到了1亿平方米 。 这意味着碧桂园制造出来的机器人将会有充足的应用空间 , 其产生海量的数据进而来升级自身的性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