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 《规划》提到 , 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
多位业界专家在接受人民网财经采访时表示 , 要加强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 提升检测认证能力 。 与此同时还要增强产品供给 , 拓展市场应用 , 优化产业生态 。
如何提升机器人制造水平?
“《规划》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制定了路线图 , 为智能制造各个赛道的企业、高校和机构 , 提供了清晰的、权威的规划和指导 。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周谷越表示 , 《规划》中的四个专栏行动 , 包含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各个方向的技术、产品、应用场景 , 覆盖了目前全部的核心领域 。
《规划》提到 , “十四五”期间 , 将推动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 , 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 。 那么 , 该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对此 ,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建议 , 要加强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补齐专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艺等短板;面向重点行业需求 , 集聚优势资源 , 推进高端机器人产品研制 , 拓展机器人产品系列和种类 , 提升性能、质量和安全性;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 , 组织产需精准对接 , 推进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开发 。
周谷越表示 , 要通过建立健全创新体系 , 发挥高校、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的作用 , 加强前沿、共性技术研究 , 加快成果转化 。 支持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 , 开展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开发 。
此外 , 还要支持协同创新和技术融合 。 周谷越强调 , 要鼓励骨干企业联合开展机器人协同研发 , 推动软硬件系统标准化和模块化 , 提高新产品研发效率 , 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应用 。
“机器人制造水平的提升不会一蹴而就 , 需要行业中的每一个人按照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求 , 共同努力 , 切实做好工作 。 ”周谷越说 。
机器人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怎么突破?
“我国机器人产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 , 2020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 , 工业机器人已在国民经济52个行业大类143个行业中类被广泛应用 。 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 , 仍存在着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 。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介绍 。
周谷越进一步解释道 ,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 , 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原创性研究、理论研究、正向设计能力欠缺;关键零部件质量稳定性、可靠性等还不能满足高性能整机的需求;高速、高精、重载等高性能整机产品供给缺乏等 。
“要解决这些难题 , 必须突破机器人系统开发、操作系统等共性技术 , 研发仿生感知与认知、生机电融合等前沿技术 。 在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伺服、减速机、一体化关节等核心零部件产品实现超越 。 ”周谷越说 。
目前 , 在绝大部分高端应用场景 , 进口品牌的机器人基本处于垄断地位 , 国产品牌大部分在中低端附加值的应用场景中激烈竞争 , 导致国产机器人厂商利润率低 , 且在招标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 周谷越表示 , 《规范》提到的关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举措 , 有利于国产品牌突破中高端市场 , 同时可以有效规范国内品牌之间的过度竞争带来的互相消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