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这个实验室有趣又有料( 二 )


【暨大这个实验室有趣又有料】靶点明确之后 , 如何对其进行开发成为新的重点 。 团队计划用三种不同的生态来开发这一靶点 , 其中之一是RNA药物 。 不过 , 对于IL-27RNA(核糖核酸)能否在人体内高效表达 , 尹芝南总是持谨慎态度 。 面对热情的投资人 , 他反而冷静“劝退” 。 尽管他一再强调有风险 , 但投资人都认为这样的风险值得冒 。
最终 , 团队和中山市一家企业达成合作 , “大概一年后见分晓 。 ”对于IL-27转化进程 , 尹芝南表示 , 2022年极为关键 , 届时至少可以知晓能否表达 , 动物实验是否有疗效 。 “一旦被证明能明确表达 , 至于IL-27能够治疗什么疾病 , 那就很广阔了 。 ”尹芝南说 。
对于成果发布后在网上流传甚广的“躺平减肥”一说 , 尹芝南强调 , 燃脂新靶点的发现或可实现在不节食的情况下 , 通过使用IL-27相关药物 , 从机制上改善胰岛素信号的敏感性 , 让病人免受长期注射胰岛素之苦 , 但绝不能因此忽略运动的积极意义 。 “不仅仅为了减肥 ,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 , 一定要多运动 。 ”
为生物、医学基础科研与临床
搭建“桥梁”
研究院科研成果的“出圈”是尹芝南乐于看到的现象 , “出圈”意味着直接应用场景的广泛 , 这正契合研究院成立的初衷 。
学医出身的尹芝南深感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之间联系的重要性 , 他一直思考着如何“回到”临床解决问题 , 转化医学成为他发力的新方向 。 2013年 , 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期满后 , 尹芝南来到暨南大学 , 并创建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 , 旨在搭建生物、医学基础科研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 在学校政策、资金的支持下 , 研究院从0到1走向转化医学的探索之路 。
究竟何谓转化医学?尹芝南解释 , 转化医学概括起来就是以临床的困惑作为基础研究的课题 , 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临床服务 , 以及对于先进诊疗方法的推广 , 而这也是他在暨大创建研究院的初衷 。
以尹芝南为首 , 研究院成立后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 , 成立至今已建成了国际免疫中心、肿瘤中心、抗体工程中心等三个研究中心 , 以肿瘤免疫、肿瘤代谢、免疫性疾病、γδT细胞生物学功能及应用等为研究重心 。 截至目前 , γδT细胞免疫治疗已实现临床转化 。
谈及高校成果转化发展现状 , 尹芝南认为 , 目前“教授和成果”“资本和教授”以及“资本和成果” , 这三个因素间尚未建立起良好的生态 , 三者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科研成果才能真正落地 。
“60后”博导化身UP主
在线开讲
在身边的同事和学生们眼中 , 尹芝南教授每天都精力充沛 , 看上去似乎永远没什么苦恼 。 “这是因为我每天都在尽力做我认为我感兴趣、有价值的事情 。 ”多年来 , 尹芝南一直专注研究γδT细胞功能分化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 探索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系统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等 , 围绕相关问题上下求索 。 “每个人性格不一样 , 就像吃饭一样 , 我不怎么尝试新菜 , 就吃那几样菜 。 ”尹芝南笑言 , 他已经“爱上”了γδT细胞 , “我一直想知道它从哪儿来 , 它能干什么 , 它去哪儿了 , 它对疾病有什么影响 。 ”
尹芝南特别提到 , 研究院每到发展的关键节点总能幸运地遇到贵人相助 。 在采访中 , 他也多次表达对团队成员的感谢 。 他表示 , 研究院成立八年多来 , 正是整个团队不计得失潜心科研 , 才有今天的成绩 。 说到感慨处 , 他不禁落泪 。 事实上 , 研究院这群醉心科研的伙伴早就成了彼此家人一样的存在 。 作为师长 , 尹芝南非常关心同学们的“个人问题” , 他常常叮嘱学生们在研究生期间解决“个人问题”是“第一要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