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隐藏的美 藏匿在我们身边的美感( 二 )


这样的注水方式适合嫩度比较高的绿茶 。
3、单边定点注水
注水点固定在一个地方,可让茶仅有一边能够接触到水,那么茶水在注水开始时溶合度就较差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注水点在盖碗壁上,那将注水点放在盖碗和茶底之间,会融合得更好些 。
这种注水方式适合需要出汤很快的茶,或者碎茶 。
4、正中定点注水
正中定点的注水方式是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通常和较细的水线和长时间的缓慢注水搭配使用,令茶底只有中间的一小部份能够和水线直接接触,其它则统统在一种极其缓慢的节奏下溶出,令茶在注水的第一时间的溶合度达到最差,茶汤的层次感也最明显 。
很多有发酵现象的茶会因此出现滋味过于凝聚,和茶汤分离的情况 。
注水方式主要关乎以下五个变量:注水的快慢、水流的急缓、水线的走势、水线的高低、水线的粗细 。
1、注水的快慢:主要影响到浸泡过程中水温的高低,且顺便影响到水流的急缓,除了跟茶汤滋味的浓淡相关以外,也影响到汤感和香气的协调性 。
2、水流的急缓:主要影响到滋味和香气和汤感之间的协调关系,急的水流令茶叶旋动,茶和水在接触第一时间的相对高温下浸出融合度高,且和空气摩擦程度增加,令香气高扬,茶汤的厚度和软度则会相应下降 。而缓慢的水流则令茶保持相对的静止,接触水的茶底缓慢的溶出,在出汤的时候再一次在较低温度下融合,令茶汤的厚度和软度上升,层次感加强,同时令茶汤的香气下降 。
3、水线的高低:水线的高低主要关系到两个问题,一是水在冲泡过程中的降温作用,二是在冲泡过程中水线的高低起伏令注水过程中茶和水的动静得到起伏,水线的高低起伏常常被用来做冲泡时的微调 。
4、水线的粗细:水线的粗细主要关系到注水过程中水的流速,除了跟水的动静有关外,也跟注水的时间和速度相关,同样,水线的粗细也是泡茶者常用的微调手段 。
5、出汤方式:缓慢的出汤主要对前期浸泡相对静态的茶水溶合度差的茶汤有融合调节作用,越缓慢均匀的出汤令茶汤在出汤时候的溶合越有层次,且相对融合温度越低,其汤感也越软 。而越快速的出汤则令茶汤的融合度越好,香气越高 。相对于注水方式来说,出汤方式的影响要小得多,在冲泡过程中也属于微调作用 。
出汤后残留的茶汤:出汤后残留的茶汤令下一次浸泡的时候整体温度降低,导致一杯茶的美感的程度下降,苦涩味较相同浓度的茶汤有所减低,汤感的粘稠度和厚度则会有所提升,并且令相邻两泡之间的感觉更加接近,令茶口感更加稳定 。出汤后残留茶汤的做法被称为“留根法”常常被用来泡制那些有异杂味的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