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虚拟人频频出圈,这波热潮动力何在?普遍应用还有多远?( 二 )


商业价值、资本力量成为推动虚拟人快速发展的又一原因 。 “Z世代”群体规模约2.5亿人 , 已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中坚力量 , 该群体的消费与审美需求直接影响虚拟人的研发与应用 。 这部分人群的成长经历和环境 , 也使得他们对虚拟人接受度更高 。
当前 , 不少互联网企业正加速在虚拟人领域的投资布局 。
普遍应用还有多远?
业内人士认为 , 虚拟人的兴起折射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走向融合的大趋势 , 虽然未来虚拟人的智能化水平有望进一步提高 , 但要实现真正融合还有不小距离 。
目前 , 虚拟人背后的商业模式还未成熟 , 更多的还是人们对新技术、新业态的一种好奇、验证、尝试 。 采访人员从万科公司了解到 , 在开发“崔筱盼”之前 , 公司内部并没有这样一个负责提醒提示工作进度的岗位 , 开发“崔筱盼”的初衷并非为了替代人力 , 更多的是出于对未来企业工作状态的探索 。
来自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设计与机器视觉研究室的信息显示 , 制作、训练虚拟人的技术还不够成熟 , 尤其是3D成像设备、后期制作开发等成本居高不下 , 建模效率相对较低 。 同时 , 虚拟人的算法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 特别是实时面部表情捕捉与还原的精准度亟待提高 。
需要注意的是 , 虚拟人的伦理问题也引发关注 。 宋展表示 , 此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换脸”风险一度引起人们的警惕 , 而虚拟人对人物原型的假冒替代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 。
受访专家提示 , 要警惕虚拟人在学习过程中将偏见与恶意“反哺”给人类 。 此外 , 人类可能会到达一个临界点 , 即跟虚拟人互动的时间达到甚至超过跟真人互动的时间 , 有些人可能会沉浸于虚拟世界 , 或者从虚拟人身上寻找主要的情感依托 , 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
来源 北京晚报 据新华社
【数字虚拟人频频出圈,这波热潮动力何在?普遍应用还有多远?】流程编辑 吴越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