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上停尸房图片 风水中拖尸房图( 二 )


不久,吕通被杀,燕王又由刘姓人担任,但“七国之乱”后,诸侯王被剥夺了任免官吏的权力,且边疆诸侯必须交出边郡,不与外国接壤 。对皇朝已无威胁,所以到王莽时,燕国虽几次废国为郡,但每次时间都不长,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燕国都算是一个独立王国 。
这就是为什么,大葆台汉墓的规格如此之高、封土堆如此之大 。据马希桂先生估算,仅考古前期运走的封土量,即达13130立方米 。
木条解开黄肠题凑之谜
不久,发现了盗洞 。盗墓贼为掩盖痕迹,还放了火,好在墓中缺氧,损失不大 。
1974年10月4日,开始墓室清理 。发现墓中堆满木条,长90厘米,长宽分别在10至20厘米之间,重约8.1公斤,最重者32公斤,共计1.5万根左右,相当于122立方米 。
如此多的木材,只为堆成一道道木墙?就在大家倍感困惑时,著名学者于杰指出:这就是传说中的黄肠题凑 。周代即有,西汉时只有皇家陵寝才可使用,汉代后期已无 。
柏木芯是黄色的,将其剖出,即为黄肠;将它们凑在一起,堆叠成墙,“头(即题)皆内向”,即为题凑 。将墓中木条交江西省木材工业所鉴定,确认为柏木,且都是芯材 。
典籍中有黄肠题凑一词,历代学者未见实物,只能乱猜,大葆台汉墓解开千年之谜 。
此墓在西汉末年战乱时被盗,因“尸体已不在棺内,而是被拖至棺外”,肉体腐烂无存,骨骼大部分未散乱,可见拖尸时肌肉尚在 。“在死者的颈部发现一段残绳,大概就是用来拖尸体的” 。
汉代诸侯夫妻死后不同穴,王墓在右,后墓在左,大葆台汉墓亦如此,可惜另一墓被盗墓贼基本焚毁 。
虽然出土文物不多,但大葆台汉墓对认识汉代社会颇有帮助 。
比如在黄肠题凑中,发现一枚竹简,上书“樵中格吴子运(亦疑为孟字)” 。全墓仅有此简,可能是吴子运不小心落下的 。其中“格”字同“落”,相当于村 。此前日本主流学界认为,汉代只有都市国家,人们住在聚落中,三国时才出现“村” 。大葆台汉墓将这一假说至少前推了200年 。
大葆台是风水宝地
搞清墓中情况,也就能明白,为什么大葆台汉墓选在这个偏僻之所 。
首先,墓中堆放了1.5万根柏木芯(考虑到被焚毁的王后墓中也有黄肠题凑,总计应3万根柏木芯),实在难得 。在后来出土的汉墓中,也发现了黄肠题凑(目前已发现14处),但规模不一 。柏木娇贵,一旦大规模采伐,便难再成林 。在北京的老山汉墓中,其中90%的黄肠题凑竟用栗木冒充,只有靠墓穴入口处使用了柏木,可见周边缺乏柏木资源 。至于河北定县发现的中山王简墓,只好用石头来替代柏木 。汉代大葆台适合柏树生长,且与西山林区近 。
其次,地理方位合适 。秦汉葬仪以西南为尊长居处,大葆台汉墓恰好在蓟城西南 。
其三,风水尚可 。站在封土堆上,可看到永定河,基本符合依山傍水的墓葬格局 。从墓穴所在高度看,也与西汉王族墓地差不多 。
其四,环境优美 。离封土堆不远,发现金代水井,井深仅2米,可见地下水资源很丰富,则山丘上植被必然茂盛 。自辽代起,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永定河改称卢沟河,卢意为黑,形容河水浑浊 。大量河床干涸后,形成风沙,加上北方沙漠的风沙,到发掘大葆台汉墓时,顶部积沙已至1.5米,平均每年1.5毫米左右 。自然条件再好,也架不住上千年破坏 。
受时代影响,大葆台汉墓采取了开放式发掘 。据马希桂先生回忆:“自发掘工作开始以后,广大群众对这座汉墓的发掘都很重视和关心……每天接待参观者都在四五百人左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