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奇特(影评人,现任《Variety》中文版影视总监)
我第一次看《黑客帝国》还是在VCD时代 。 那时我还是个中学生,而它被香港人翻译成《22世纪杀人网络》 。 这个略显俗套的名字剧透了一切,但依然阻止不了我在观看过程中全程“太牛了”的心情 。 对于我来说,《黑客帝国》的里程碑式意义并不在于子弹时间或酷炫的CG,而是第一次由观看一部电影,我开始质疑这个世界乃至于存在本身的真实性 。 这种思考在两部续集中有所弱化,但进入院线的大屏幕声画娱乐效果掩盖了不足 。 我记得当时是跟几个朋友在中关村的华星影城看的IMAX版本,后来疯狂浏览网上社区对于各种彩蛋及底层设定的猜测,也读过齐泽克的雄文 。 那时MSN和Chinaren还红火,手机还是2G,北京出租车还是1.2元,元宇宙还没影儿,我们都还是满怀理想的年轻人 。——陈楸帆(科幻作家)
《黑客帝国4》很容易第一时间让影迷觉得失望,比如再也没有袁八爷设计的惊艳动作,也没有像“子弹时间”这样有开拓性的视觉特效,几乎没有什么镇得住场的大场面,不知道是不是预算有限;而从文戏来看,为了唤醒观众的记忆就需要靠对白和闪回把前面三部的关键人物和情节再复盘一下,难免有出卖情怀的嫌疑 。 但是,要说这一部是彻底的烂片就太情绪化表达了,冷静下来再想想,电影还是有少许闪光点,它继承了怀疑主义精神,不甘心被生活泡沫裹挟,哪怕是温情脉脉的标配中产模板;让崔妮蒂这位女主角成为新的“救世主”,很符合当下语境,如果继续拍还是有想象空间 。
——钱德勒-摩羯(独立影评人)
一部经典作品往往会留下一个好问题 。 “一颗蓝色药丸,一颗红色药丸,你会选哪一个?”这一个问题出自《黑客帝国》,它实际问的是:你要选择残酷的真实还是美好的幻象 。
这个问题在提出的当时还是某种假设,但在今天,已然成真 。 特别是元宇宙概念提出后,我们距离这个选择已经越来越近 。
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幻电影不仅是当下的幻想式娱乐,更是超前的现实主义的演练 。 甚至可以说,它们才是最具现实意义的,因为过去不可追,此刻不可得,只有未来还亟待定义 。
尽管《黑客帝国》系列在当下看,已经略显过时,不只是拍摄手法,更指其提出的概念 。 但剥离掉具有时效性的表面,观其本质,它提出的拷问或许永不过时 。 那些问题就包括:人类是否有自由意志?如何从工具理性发展到极致后的精神虚无中解脱?人如何获得一种自主?以及,每次打开手机连上网络,沉迷于大数据和算法的狂欢不能自拔时,有个问题始终萦回不去:一颗蓝色药丸,一颗红色药丸,我要选哪一个?
——子戈(影评人,“枪稿”公众号主笔)
【迷影之声】当年没有看懂,只觉得打斗和镜头酷炫,看Neo皮衣墨镜拯救世界,是符合我少女心的救世主形象 。 在香港读书时,学院里一个白发苍苍的美国老教授Peter特别喜欢选红蓝药片,以及他们回到Zion世界拔管子的桥段,他说希望活着的时候能去一次Matrix 。 如今再看,发现这里面蕴含了太多形而上的思考,整个世界都是元宇宙,而身在其中的我们并不自知,人和机器的界限可以如此具象但具有迷惑性,当我们嘴里吐着前沿的单词cyborg,看着《钛》的时候,回想其实黑客在20年前就嚼过了!现在这个内卷为王人人喊累的当下,也许换过来是我们想进Matrix避难 。 最后不得不佩服沃卓斯基姐妹导演的前瞻性,人类、意识和真实的本质都被说尽了 。——小朱朱(《电影聊养院》电台主播)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