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来历与简介 麦积山石窟的详细资料( 二 )


另一张名片是第133窟第9龛的小沙弥 。此小沙弥形象上年龄较小,奇在从不同光线、不同角度望去,它的侧面表情各有不同 。
细细的眼部、俏皮的嘴角、稍大的鼻头,憨厚而顽皮,其孩童纯真的面貌,似陶醉在佛的祝福中;其微微含笑的神态,也是西魏时期部分雕塑的共性 。
一条丝路 体现交融
如果说古代高超的雕塑技艺成就了麦积山石窟,那自西而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则衍生了麦积山石窟 。
千年前,丝路上迎来了中国佛教四大译著家之首——西域高僧鸠摩罗什 。当时正值佛教流行,西域、东晋庐山陆续建造了石窟 。
据文献记载考证,后秦天水籍开国君主姚苌之子——帝王姚兴,笃信佛教,不甘落后,便迎请鸠摩罗什入国都长安(当时改称常安)为国师,随后在老家甘肃天水,寻陇右名胜麦积山,按鸠摩罗什所译佛经,首次大规模建造了麦积山石窟 。
建造初期,石窟内雕塑形象带有中亚犍陀罗风格,但仍然带有中国自身特色 。如在原偏袒袈裟基础上加右肩搭一角,形成中国特色的半偏袒袈裟,既照顾印度西域佛教传统,又照顾中国风俗,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一个开端 。
随后,洞窟佛像袈裳样式逐渐由紧窄变得宽松,直至褒衣博带的双领下垂式,面容也渐变为中国高士形象的秀骨清像型,体现了佛教进一步中国化的进程 。在洞窟形制上,西方流行的建筑穹隆顶,在后秦与隋代洞窟中皆有吸收 。
此外,麦积山石窟的半偏袒袈裟样式向西传播到新疆 。麦积山石窟为皇家连续统治者造窟的形式,向东传至云冈和龙门等石窟 。
麦积山石窟最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当属第4窟(散花楼)的20身“薄肉塑”飞天壁画 。夏朗云介绍,此窟为大都督李允信,为北周皇家所奉造的“七佛龛”,每龛上方绘有约六七平方米的飞天壁画,其中包含“薄肉塑”飞天 。
“薄肉塑”飞天与众不同:发冠、飘带、衣裙等身体覆盖部分,为平面的绘画形式,脸部、胳膊、手、足等身体裸露部分,则为浮塑,浮塑立体的形象,使得飞天恍若脱壁而出 。
这种“绘塑结合”手法的精美程度,在国内石窟界独一无二,是西域“凸凹化”绘画手法影响的结果,也是古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
如今,古丝绸交流之路留下的文化印记仍存于石窟中 。如第5窟的中亚人面貌天王,第2窟的戴尖顶帽中亚人驭狮者,均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

麦积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来历与简介 麦积山石窟的详细资料

文章插图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