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车祸责任认定法律条文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规则( 五 )


第二、客观对待不同交通参与者的交通特性 。《道路交通安全法》着重保护行人和非机动车等交通环境中的弱者 , 同样也强调交通参与者遵守交通法律法规 。在分析机动车与行人发生的交通事故时 , 不但要立足于法律法规 , 还要客观、具体地分析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特性 。机动车相对行人来说 , 速度快 , 但操作不灵活 , 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如遇险情 , 控制能力低 。行人则速度慢 , 但行动灵活 , 控制能力强 。行人在横过道路时 , 其观察交通环境的能力强于机动车在运行中观察行人动态的能力 , 在认定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时 , 不能一味强调法律条文而忽视机动车和行人的交通特性 。既不能要求机动车象行人那样灵活控制 , 也不能要求行人象机动车那样行动迅速 。
(四)安全原则
1、合理避让原则 。交通事故的形态千变万化 , 事故原因多种多样 , 交通参与者在享受通行权利的同时 , 如遇他人侵犯己方的合法通行权 , 必须做到合理避让 , 主动承担维护安全的义务 。如果发生了交通事故 , 应怎样分析双方的行为在事故中所起的作用呢?事故责任的划分 , 先确定一方已违反了通行规定 , 后分析另一方如何处置 , 再以事故发生时双方是否尽到了安全义务来衡量双方行为的作用并划分责任 。
第一、一方存在过错 , 其行为影响了另一方的交通安全 , 这是运用合理避让原则的基本条件 , 如果一方没有过错或即使有过错但行为没有影响另一方的交通安全 , 则不适用此原则 。
第二、被妨碍安全一方应该发现危险的存在却未发现 。未尽到符合其交通参与者身份的一般注意义务为标准 , 在尽到了一般注意义务 , 能够发现危险存在的 , 视为应当发现 , 反之视为不应当发现 。
第三、被妨碍一方尽到了符合其身份的义务能够采取有效的避让措施但没有采取或没有采取正确的措施 。如果被妨碍方尽到了符合其身份的一般义务要求 , 能够采取正确措施而没有采取的 , 则适用本原则 , 反之不适用 。
第四、被妨碍方虽有条件采取措施避让妨碍方 , 但其所采取的措施不妨碍第三方的交通安全 , 如果会对正常参与交通的第三方产生危险的 , 不适用本原则 。一般来说 , 以各行其道原则划分事故责任相对比较简单 , 因为此类事故的路面痕迹及车辆停放位置通常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当事人的行为 。而根据合理避让原则 , 直接证据取证比较困难 。虽然大多数交通事故都是民事侵权案件 , 但与其他民事侵权案件存在着不同 , 交通事故多在动态运行中发生 , 交通事故中各方当事人的相互作用性较其他民事侵权案件强 , 为使每一个交通参与者都建立维护交通安全的意识 , 用合理避让原则划分交通事故责任有其合理性 。
2、合理操作原则 。合理操作原则为:交通参与者在参与交通运行时 , 为了保证交通安全 , 应主动杜绝一些法律法规未禁止 , 但有可能存在危险隐患的行为 。如果实施了上述行为且造成了交通事故 , 应负事故责任 。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规定 , 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 。首先 , 每个交通参与者在参与交通运行时 , 都有自己的操作习惯 , 一些习惯存在着危害交通安全的隐患 , 而法律不可能列举在参与交通时可能出现的所有行为 。其次 , 再完善的法律也难以对全部交通行为做出无遗漏的规定 。在法律实施后 , 社会上会出现新的事物参与到道路交通运行中 , 这些新事物也许存在危害交通安全的隐患 。适用合理操作原则认定交通事故责任 , 应着重考虑“虽未违法 , 但存在交通过错”的行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