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数量第一:2021中国航天的成绩可不止于此。( 二 )


发射数量第一:2021中国航天的成绩可不止于此。
文章图片

2、探索火星
2021年5月15日 , 在经历了296天的太空之旅后 ,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所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及其着陆组合体 , 成功地降落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南部 , 实现了中国航天史无前例的重大突破:天问一号 , 成为中国首颗人造火星卫星;祝融号 , 成为中国首个火星巡视器 。 目前祝融号已经超出了预定的三个月工作时间 , 仍在火星正常工作 。 它已经行驶了超过1400米 , 每一步都是中国航天在火星探测史上的新纪录 。 祝融号也在源源不断向地球发送揭示火星奥秘的各类科研数据 , 还成为了国际科研合作的典范 , 与欧空局火星快车任务进行在轨通信中继测试 , 实现了中欧在火星的“太空握手” 。
3、探日计划
2021年10月14日 , 我国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 。 它的重要使命是研究人类这唯一可以依靠的宝贵恒星——太阳 , 深入了解它的磁场起源和演化、高能粒子的加速和传播等重要物理过程 , 让我国正式迈入探日时代 。
4、太空“烽火台”
地球自转对于航天任务的遥测是个巨大的阻碍 , 当航天器不能被地面和海上遥测站观测到时 , 就会进入通信盲区 。 为此 ,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在35786千米高的赤道上空 , 搭建一条链接天地的信号中继通路 , 犹如“太空烽火台”一般 , 让信息交互畅通无阻进行 。 中国的中继卫星通信系统 , 其名为“天链” 。 经过了若干年的建设 , 天链一号系统终于在2021年7月6日正式收官 。 与此同时 , 天链二号系统也已经陆续发星 , 并在此前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升级 。 学生们能畅通无阻地参与“太空课堂” , 航天员能在太空中使用超级“太空Wi-Fi” , 长征火箭和太空飞船能自在遨游太空 , 这些都离不了天链在幕后的工作 。
发射数量第一:2021中国航天的成绩可不止于此。
文章图片

5、从“嫦娥奔月”到载人登月
2021年 , 嫦娥三号让人类时隔37年再次着陆月球 , 嫦娥四号让人类首次着陆月球背面 , 嫦娥五号让人类时隔44年再次获得月球样本 。 中国航天首次公开了嫦娥五号获取的1731克月壤样本 , 并向国内外科研工作人员发放研究 。 在把月壤样本送回地球附近后 , 它于2021年3月15日13时29分穿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面 , 成功抵达距离地球150万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1点 , 这是中国航天首次完成这项任务!目前 , 它仍然在深空中旅行 。
中国现有的载人航天主要依托于长征火箭(2F、5、5B、7)、神舟飞船、天舟飞船和天宫空间站 , 但是它们对于未来载人登月和踏入更远的深空是远远不够的 。 我国已经确定未来进行载人登月 , 并且一系列准备已经就绪 , 例如新载人飞船试验船已成功试飞、新载人火箭和重型运载火箭已进入密集研发阶段 。 新型号火箭 , 成为载人登月的焦点 。
—不止发射成绩 , 技术进步明显
我国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在2020年首飞失利后 , 于去年成功进行了它的第二次发射 。 长征7号甲是目前我国火箭中最高的 , 高度超过60米 ,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能力达到了7吨量级 。 老一代的运载火箭里最强GTO能力为5.5吨 , 新一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里GTO能力最强为14吨 , 新旧火箭的GTO能力出现断层 , 长征七号甲的出现弥补了此空白 。
长征六号也在去年进行了两次发射 。 长征六号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个头最小的 , 直径仅有3.35米 , 主要用于将几百公斤到一吨左右的小型载荷发射到近地轨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