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面搭配分享:重新整理,迎接新的一年( 二 )



另外桌子的左侧边缘同样装了一块小块的洞洞板 , 可以用来收纳平时一些小件物品 , 提高纵向空间利用率 。 洞洞板可真是个好东西 。
这样基本的空间就算完成了 。

常用设备日常主要用的桌面搬砖设备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 毕竟穷 , 能用就继续用着吧 。

显示器:AOC的 , 具体型号忘了 。 27英寸 , 4K分辨率 。 整体画面表现还行 , 当时看中它有C口可以直连 。 除了下边框比较粗 , 其他倒是没什么毛病 。

屏幕挂灯:一代的明基ScreenBar依旧还能服役 , 新的地方日常自然光照也是比较低 , 所以屏幕挂灯大多数时间也都会开着 。 直连在显示器的USB接口 , 可以跟随显示器开关自动开关 , 也很方便 。

笔记本:依旧是M1的MacBook Pro 13英寸 , 当初也是冤大头没有等到14英寸就选了 。 现在想换又觉得 , 既然它还能撑下去 , 没太大必要换 , 虽然14英寸加上M2已经出来很久了 , 可是能省则省 。
M1的MBP依旧还能满足日常需求 , 最大的槽点无非还是那个接口少得令人发指 。 以至于我才需要选上面的显示器 。

键盘:从铝厂的OG80虫洞换到了F97 漫游指南 。 带有数字小键盘最终用下来还是感觉更加方便 , 即便是紧凑布局的 , 也适应过来了 。 紧凑布局也能让桌面空间相对宽松一些 。

快银轴的手感日常码字或者修图使用 , 都是比较轻松的 。 按照日常习惯 , 续航能力基本在20天左右 , 开启了背光 , 也是在我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的 。
不过也有一点 , 漫游指南这个配色的键帽相对浅色 , 而我的手汗相对多 , 容易显得脏 。 所以要干净清爽还是得时不时清洁一下 。

鼠标:罗技Master 3S冷淡灰 。 搭配Mac的体验确实是相对舒服的 , 无级滚轮的体验也很有趣 , 快慢自由 , 很灵活 。 不过有点后悔选灰色了 , 跟键帽一样的问题 , 在我的摧残下容易显得脏脏的 。

触控板:Mac外接显示器除了搭配键鼠 , 个人觉得触控板还是有必要的 , 可以左右开工 。 虽说触控板相对鼠标的使用频率不高 , 但是在修图或者剪辑视频的时候 , 触控板还是可以更高效一些 。
我的这块已经是好多年的了 , 之前摔碎了玻璃面板之后自己重新换了一块面板 , 又省下好几百块 。 苹果虽然抠抠搜搜 , 但是很多产品的交互上面做得还是更强 。 很难想象这样一块板子能有那么多的手势交互 , 还有那么舒服的震动反馈 , 至今真的没有对手 。

桌面插排:新桌子整理完之后第一时间上了个倍思的灵睿桌面插排 , 也成为了我的年度好物推荐 。 相对来说喜欢无线化的桌面 , 但是到头来发现在自己的使用需求下是不可能完全无线的 。 只能通过整理来保持相对没有那么多线 。 而日常会有各种设备需要充电 , 以往是在桌子底下藏个线来用 。 但经常需要几个设备一起充 , 就不够用了 。 而且还经常发生忘了拔的情况 。

所以后来想了想 , 在桌面放置一个插排 , 需要的时候插上去充 , 充完拔下收起来 , 也是可以保持桌面“无线化”的 , 还可以更好地避免忘了拔的情况 。 刚好倍思去年除了好几款桌面插排产品 , 而灵睿这款是更符合我需求的 。
它刚好可以立着放在我的增高架上面 , 占用面积小 , 并且底部有防滑胶 , 非常稳 。 同时自带一根可伸缩的C口线 , 平时充单个设备就直接拉出来 。 需要多设备同时充的时候 , 正面还有1A1C两个接口可以用 。 另外侧边还有两个5孔的交流插孔 , 也可以满足用来接入其他充电器 。 像平时充手表、手机、平板、相机电池等 , 即便同时充也无压力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