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味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在年味中感受文化的魅力(评论员观察)
——新春之际话新风①
过年是有关时间的仪式感 , 也是和文化密不可分的精神依归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 过年的盛情不减 , 过年的文化犹在 , 过年的味道只会历久弥香
纵然生活在变 , 环境在变 , 观念思维也在变 , 但节日的仪式感没有变 , 萦绕在心中的真情没有变 , 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也没有变
“共欢新故岁 , 迎送一宵中 。 ”再过几天 , 就是农历春节 。 天真的孩童翘首以盼 , 忙碌的游子归心似箭 , 许久不见的亲朋喜气洋洋 。 春节是什么?不同的人对此有着不一样的理解 。 或许是冬日街头绵延不绝的大红灯笼 , 可能是贴满了万家门楣的吉祥对联 , 抑或是阖家欢乐的团圆饭桌 。 但毫无疑问 , 都少不了地地道道的年味儿 。
年味儿是热闹非凡的烟火味儿 , 也是传承不息的文化味儿 。 对初来乍到的外国朋友来说 , 想在新春佳节迅速融入可并不容易 。 如果说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还能学得有模有样 , 那么祭祖、赶庙、守岁的习俗就着实有些难以把握了 。 更不用说 , 大红的春联有街门对、屋门对之分 , 精巧的窗花也有角花和团花之别 。 可以说 , 春节集祈年、庆贺、娱乐于一身 。 没有点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 是很难体会“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 。 一天比一天增温 , 一天比一天红火 , 发烧直到年根下”这种过年的感觉的 。 好在 , 文化的力量没有边界 , 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正乐在其中 。
走得再远 , 也要赶赴一年一度的团圆;平日再忙 , 春节一定要抽出时间走亲访友;逢人脱口而出“过年好” , 是问候更是祝愿 。 从虔敬天地到善待万物 , 从感恩生活到辞旧迎新 , 过年是有关时间的仪式感 , 也是和文化密不可分的精神依归 。 福气、富贵、长寿、平安、好运、兴旺……说说欢欢喜喜的吉祥话 , 瞅瞅红红火火的民俗画 , 道尽了日常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机 , 写满了中华文化的浓缩、淬炼和积淀 。
过年是岁月更替 , 年味儿自然也会常过常新 。 曾经 , 它藏在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 , 藏在晚辈孝敬长辈的那一杯酒中 , 也藏在家家户户都贴上的喜庆对联中 。 如今 , 它藏在社交软件的红包里 , 藏在舒心的休闲活动里 , 也藏在不管认识不认识 , 见面都要寒暄说过年好的祝福里 。 在不少人的眼里 , 春节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做减法 , 为此不免心生忧虑 , 传统文化的情感会不会失去载体?这年味儿还是不是那个味儿?
其实不必担心 。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 过年的盛情不减 , 过年的文化犹在 , 过年的味道只会历久弥香 。 生活富足了 , 以饱餐为目的的一顿饭很难再激起热情 , 但以饱满为契机的年夜饭常常一桌难求;交通便利了 , 流动的中国不再山水迢迢 , 但不少人还有着山高水远的牵挂 。 当墙上倒挂的福字扫进“集五福”的镜头 , 当移动支付的红包装满“试试手气”的惊喜 , 当春晚与贺岁档影片同时闪亮荧屏 , 这些弥漫在春节里的欢声笑语 , 满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祈福的依托、美好的心愿 。 纵然生活在变 , 环境在变 , 观念思维也在变 , 但节日的仪式感没有变 , 萦绕在心中的真情没有变 , 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也没有变 。
不久前春运开启 , 一则“偷偷回家时家人的反应”的视频让人笑中带泪 。 有合不拢嘴的喜悦 , 有飞奔而来的拥抱 , 有牵肠挂肚的思念 。 一句“回家过年” , 寄托了太多情感 , 承载了多少意义 。 让我们在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 , 咀嚼浓郁的年味儿 , 感受文化的魅力 , 重温情感的力量 。 (盛玉雷)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