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不是用来休息的”,那干吗要放假?

  时值寒假 , 一篇名为《寒假不是用来休息的 , 而是用来反超的》的文章在朋友圈“卷土重来” 。 随手一搜即可发现 , 这篇文章在每年春节前后 , 都会“刷屏”一次 。

  不少公号在转载此文时 , 甚至特意在标题里加上一句“老师家长转给学生”“请一定要转给学生” , 语气恳切 , 辅以惊叹号 , 无怪乎在多个教育资讯类、话题类公号收获了10万+阅读量 。

  近年来 , 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 , 多个省份也相继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 。

  然而 , 一边是国家大力倡导减负 , 另一边却是“鸡汤文”拼命鼓吹加负 , 这样吊诡的局面正是催生学业焦虑的推手之一 。 不难想象 , 一些本想让孩子过个轻松寒假的父母 , 在一篇篇打满鸡血的文章轰炸下 , 恐怕也很难淡定 。

  有趣的是 , 那些看似内容殷实、细节饱满的文章 , 却往往回答不了一个“灵魂之问”:如果不是为了休息 , 那干吗要放假?

  之所以回答不了 , 正是因为“不放假”违背了教育有张有弛的基本规律 。 在这类“鸡汤”裹挟下 , 学校的课业才刚放下 , 课外培训的负担又压上孩子们肩头 。 甚至有家长感叹:“每一个寒暑假都要好好珍惜 , 因为这是孩子超过前排同学的机会 。 ”

  在一些网络热传的“学业鸡汤”里 , 名校“学霸”们的假期节奏是这样的——

  “大年三十将家中网线拔掉”“整个寒假把自己封闭在一间小屋里学习”“大年初一鞭炮声响起时还在做题”“一天学13个小时”“从早到晚都不会离开学习桌”“走路都像小跑”……一些文章对这样的节奏推崇备至 , 甚至在转载时强调:“很多人赢在了假期 , 也有很多人输在了假期” 。

  且不论文中细节真实性几何 , 但可以想见 , 并非所有“学霸”都是同一般模样 , 也并非所有孩子都只有成为“学霸”这一个成长方向 。

  我们为个人的奋斗拼搏点赞 , 但更应尊重成长的多元价值 。 我们最害怕的 , 恰恰是“好学生从不过寒假”这样的刻板印象;我们最担忧的 , 是学习的海洋变成一个巨大的染缸 , 五彩斑斓的孩子跳进去 , 清一色的“学习机器”走出来 。

  细究起来 , 所谓“寒假是用来反超的” , 鼓励的从来不是孩子超越自我的突破与进取 , 而是一种狭隘的“输赢”竞争 。

  然而 , 人生舞台何其宽广 , 孩子们的成长跑道 , 远不止于“前后课桌”和“上下几名”的狭窄赛道 。 不妨再想想 , 当现代社会的人才标准越来越多元 , 孩子们的眼界和天地越来越宽广 , “为学习不过寒假”的价值观 , 还值不值得倡导和宣扬?

  当新春的脚步越来越近 , 与其用“一个寒假反超几人”将孩子逼回书桌 , 不如和孩子一起好好过年吧!(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员袁汝婷)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