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北方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 , 每年冬至日 , 有吃饺子的习俗 。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 , 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 , 包成像耳朵的样子 , 做成一种叫“驱寒娇耳汤”的药物 , 施舍给百姓吃 。后来 , 每逢冬至 , 人们便模仿做着吃 , 形成了习俗 。
3、冬至的习俗之祭祖
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 。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 。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 。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
4、冬至的习俗之吃水饺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
5、冬至的习俗之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6、冬至的习俗之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
另有一种说法: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 。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 。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 。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 。《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 。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
7、冬至的习俗之喝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 , 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 , 觉得味道特别鲜美 , 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 。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 , 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 , 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现山东滕州一带 , 这天被称作伏九 , 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 , 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 , 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
8、冬至的习俗之吃汤圆

文章插图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 。在冬至这天 , 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 。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 , 称“冬至 , 粉糯米为丸 , 名‘汤圆’” 。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 , 而后合家围吃汤圆 , 叫做“添岁” 。所以 , 冬至吃汤圆 , 古而有之 。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 , 在江南尤为盛行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 , 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 , “圆”意味着“团圆”“圆满” , 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
- 脑积水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脑积水能治好吗?
- 周氏姓名最好的名字是 周姓取名
- 蜜蜂中的蜂王浆是怎样形成的?
- 五行缺土的人痴情却绝情是什么说法
- 喜用神是五行的火事业运发展怎么样
- 低保的材料有哪些 低保需要哪些材料
- 大棚养泥鳅亩产五万斤是真的吗?
- 高温季节泥鳅养殖的水质要怎么管理?
- 关于腮后耳的女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桃花运才会旺
- 红色康乃馨花语图片 红色康乃馨的花语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