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用于人名怎么读 荠苨怎么读( 二 )


《读懂陈寅恪》书中错误甚多
再次,该书的失校、误植过多 。有音通形异而误者,有形近字异而误者,更多的是无厘头、没来由的错别字 。如两处引用陈寅恪预挽夫人联“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肠断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153、224页),两处都错 。引用陈寅恪、唐筼诗作,也没有与原文核对 。如“灯前啼笑已成尘”,啼笑错成蹄笑,“红豆生春共卜居”,卜居错成十居(209页),“白花红蕊逐时开”,红蕊错成红芯(298页) 。其他如陈宝箴错成陈福箴(18页),乂安错成艾安(64页),觚斋错成解斋(64页),荠苨错成荠苊(67页),戴家祥错成戴君祥(94页),马幼垣错成马幼恒(157页),旧稿凑成错成旧稿凄成(176页),深悉中外政治错成深恶中外政治(190页),浦江清错成蒲江清(198页),联句错成联向(137页),不降志错成不降忘(206页),当世大家错成当世大学(254页),涭水河错成獒水河(299页),不仅古木参天错成不懂古木参天(308页),黄藤手杖错成黄腾手杖(320页)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难于偻指 。
上述问题,只要请一位研陈行家看一遍校样,就可以避免或减少许多 。
此外,《读懂陈寅恪》将陈寅恪生日定于阳历7月3日(该书323页),对此笔者亦不敢苟同 。按陈寅恪生于庚寅年5月17日(对应后来推行的阳历为1890年7月3日)寅时(下半夜3—5点) 。现今社会上已没有了下半夜这一说,若按半夜十二点之后即次日凌晨的计时标准,他的生日即18日 。可是我们能以18日来换算阳历日子吗?显然不能,因为古人的一天是包括白天、夜里(上半夜、下半夜)的,卯时(早晨5—7点)才是一天的开始 。同理,也不能以阳历的7月3日来定他的生日 。1890年的阴历五月十七是阳历7月3日,然而1891年的阴历五月十七却是6月23日 。2003年的阴历五月十七是6月16日 。每年阴历五月十七对应当年阳历的日子都不同,怎能把他的生日定于7月3日呢 。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俗文化泛滥,浮躁功利之风无孔不入,学界也难幸免 。对于高温不降的“陈寅恪热”,笔者希望形成“热烈纪念,冷静研究”的局面 。陈寅恪曾对助手黄萱说过,人家研究理科要分秒不差,自己的文史研究要年、月、日不差 。在研陈领域,贯彻陈寅恪考据精神,“重实证,勿炒作”,尤为紧要 。学界鼓噪陈寅恪老家(今江西修水县)念“却”,离修水县只有200公里的南昌市教委编印一本南昌市乡土历史读物介绍陈寅恪时注释“陈寅恪的老家念‘却’”(修水县历史上隶属南昌府) 。甚至于修水县博物馆的讲解员亦念“却”,依据是“因为他老家念‘却’” 。学界将陈寅恪生日定于阳历7月3日,于是人们就在每年的7月3日纪念他 。走在学界前沿的学者专家发言为文,不可不临履矜慎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