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景点介绍 武陵梵净山风水好吗( 三 )


重点保护
梵净山山势高峻,山体庞大,形成了“一山有四季,上下不同天”的垂直气候特点和动植物分布带,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并孑遗着7000万至200万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种 。据科学考察数据显示,梵净山有生物种类2601种,其中植物1800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17种,占贵州全省受保护植物总数的43%;动物801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9种,占贵州全省受保护动物总数68% 。
梵净山“国宝”级的珍稀动植物以黔金丝猴和珙桐最具代表性 。黔金丝猴为梵净山所特有,其数量比大熊猫还少,被誉为“世界独生子” 。珙桐则是恐龙时代的古老植物,曾广泛分布于北温带,后由于地质与气候变迁,珙桐在地球上几乎消失殆尽,但在梵净山地区,至今仍有十余片大面积的珙桐分布 。每当春未夏初,奇特而美丽的珙桐花纷纷开放,仿佛群群白鹤翩飞于林间 。这种中国特有的古老植物被外国人命名为“中国鸽子花”,誉之为“北温带最美丽的花朵”,被作为名贵观赏植物移植到欧洲 。
此外,在梵净山脚下的印江县永义乡,有一棵30余米高的巨型紫薇,是唐朝传下的树木,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树龄,但生长仍然极为茂盛,每年开花三次,每次颜色各不相同,被当地人奉为“梵净神树” 。它已被列入中国珍稀名木古树目录,是为“中国紫薇王” 。在梵净山盛产优质茶叶的团龙村,有一株古老的茶树,经专鉴定,其树龄在在650年以上,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人工定植茶树,被称为“中国茶树王” 。
梵净山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物种“基因库”,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引起中外科学家的极大关注 。六、七十年代,政府组织专家多次进行大规模科学考察 。1978年,梵净山被正式划为贵州省自然保护区,1986年,升为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MAB)成员 。
山名沿革
梵净山是中国西南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 。
梵净山正式载于史册,始于汉代 。《汉书·地理志》称梵净山为“三山谷”;北魏《水经注》沿称“三山谷” 。唐代《元和郡县志》改称“辰山” 。当时,唐政府已在梵净山西麓设立“思邛县”(唐开元四年<716年>设,今贵州印江县) 。宋代《太平寰宇记》称“思邛山”,因唐“思邛县”而得名,佛教于此时传入梵净山 。
明初,梵净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数名并称:“九龙山”、“饭甑山”、“梵净山”、“大佛山” 。因其三峰高耸,脉分九支,故称“九龙山” 。又因金顶孤峰突起,形如饭甑,故称“饭甑山” 。又因明代该山佛教兴盛,寺刹林立,为梵天净土,故名“梵净山”,俗称“大佛山”、“大灵山” 。
清代,梵净山称“月镜山”、“卓山” 。因朗月之夜,人影映于老金顶崖壁之上,如镜一般,称“石镜”或“月镜”;相传八月十五日子时,万国九州之影悉现于石镜中,故称“月镜山”(陈鼎《黔游记》,康熙十年,1672年) 。又因新金顶超然卓立,故又称“卓山” 。(康熙年)《贵州通志》云:“梵净山一名月镜山……皆立梵宇,又有辟支佛迹……黔中胜概,无逾于此;访之中州名山,亦未多得 。”
现在,该山正式名称为“梵净山”,而“饭甑山”、“大佛山”之名仍流传于民间 。
佛教源流
佛教传入
梵净山是西南地区著名的千年佛教名山 。宋代,佛教已正式传入梵净山 。北宋初年,在该山西麓的思邛县兴建了贵州省较早的一座寺院——西岩寺(今印江县城郊) 。(道光)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