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风水书 东夷风水书( 三 )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 。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所以,易卦及《周易》,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 。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 。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 。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 。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 。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
现今,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 。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 。《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 。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 。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 。”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 。《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 。《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 。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 。世简称之为《内经》 。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 。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 。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 。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