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索”和超高能光子背后的那些事( 二 )


《中国科学报》:“拉索”为什么一定要“跑”到海拔4410米的地方去追光?
曹臻:大气层对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保护层 , 可以保护我们免受高能粒子的攻击 。 反过来 , 这对我们观测很不利 , 所以我们要把探测器放到很高的地方去 。
《中国科学报》:您第一次去“拉索”所在地时 , 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曹臻:我们去选址的时候 , 最初看好的地方并不是“拉索”如今的所在地 , 而是从这个地方拐弯进去 , 到山后面大概一公里远的地方 。 但我们发现 , 那里太潮湿 , 全是沼泽 。 从那里退出来时 , 我们突然发现此处干燥、平整、面积足够 , 就选定了现在这个地方 。 这里非常奇特 , 是冰川遗迹 。 冰川在运动的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漂砾 , 所以这里满山遍野都是大石头 , 只有很少的荆棘灌木 , 一片荒凉 。 但这个地方有个好处——有水 , 这里名叫“海子山” , 有大大小小1000多个湖泊 , 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 它离一条非常重要的旅游公路也很近 , 附近还有机场 , 交通非常便捷 。
《中国科学报》:“拉索”有没有可能向公众开放?
曹臻:当然 , 这里会逐渐变成一个对公众开放的科普基地 , 欢迎大家来参观 。 我们正在规划一个观景平台 , 从那里可以看到“拉索”的全貌 。 如果公众对“拉索”真的感兴趣 , 也可以联系我们 , 深入其中 , 探测器旁边都有科普介绍 。
《中国科学报》:“拉索”团队的规模有多大?
曹臻:建设期间 , 我们一共有十几个合作单位 , 大概有100多个人 , 年轻的研究生是主力军 。 通过对探测器的制作和安装 , 他们能了解探测器是如何工作的 , 更易理解探测器的哪些方面会对数据分析产生影响 。
我们还成立了来自6个国家的275人的科学合作组 , 其中以中国科学家居多 。 这是一支相当年轻的队伍 , 现在做工作最得力、成果产出最快的正是这些年轻人 。 在建设期间 , 他们付出了很多 。 我们在山上最长会待七八个月 。 我有一个小同事 , 上了一次山回来女朋友就“吹了” , 但是任务来了的时候 , 该去他还会去 。
《中国科学报》:“拉索”现在在做些什么?您对于年轻人有怎样的建议?
曹臻:现在“拉索”已经建成了 , 年轻人不用在山上长期工作 , 只需要偶尔上山维护一下探测器 。 当下 , 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做数据分析 , 潜下心来产出科学成果 。 对于年轻人来说 , 只要敢想、能够静下心去做 , “拉索”一定会为他们提供机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