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风水大师在哪里 广东东莞风水书籍( 二 )


振能家族发展过程中有两件影响深远的事——过番和办学 。过番闯出了新天地,也为办学积累了资金;办学则开启了民智,传播了文化 。
早在十九世纪后期,振能家族有些生活贫困的青壮年就已经以“卖猪仔”的方式出洋过番卖苦力 。多数熬不过去的人,被抛尸异邦;有些挨到契约期满的,又无其它出路,只好认命,潦倒一生;只有少数的幸运儿从“猪仔群”里突围出来,闯出了一番天地 。

东莞风水大师在哪里 广东东莞风水书籍

文章插图
过番赚钱更是成为了许多族人的愿望 。从二十世纪初,一批又一批的振能族人远赴重洋过番或涌入香港谋生 。据粗略统计,今天振能家族的华侨和港澳同胞(含眷属)达万人左右 。获得自由身又有点积蓄的人在二十世纪前后回到故乡,或成家立室,或置田起屋 。这些衣锦还乡的华侨带回了新的信息、新的观念 。
“茅寮出状元”,在振能公看来,要想改变困境,唯有晴耕雨读,金榜题名,走仕途之路,跻身官宦行列,才有出头之日,才能光宗耀祖 。于是,他抓紧了对第三代世孙文公等孙辈的教育和培养,撰联“兴门第先兴学第,振书声后振家声”以勉励他们发愤苦读,获取功名,还在屋前树石旗杆,以褒奖中举登科的后辈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月月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蟾蜍罗,背驼驼;不读书,无老婆”……田舍间、山坡上,依稀飘出的童谣传达了幼时的文山公等兄弟及其父辈、祖辈梦寐以求的美好图景 。
每天公鸡初鸣,振能公则按时唤孙子们读诗背经,严寒酷暑,从未有误 。随着文山公等兄弟学问日渐增长,加之田耕劳作繁忙,振能公及儒、仕、科三子均感无力亦无暇教授他们,为光耀门楣,振能公遂与三个儿子商议,决定“就是卖田卖屋,出门讨饭也要让孩子们读书”,于是便集中全家族的力量在自家设私塾,节衣缩食购置经、史、子、集图书,想方设法筹钱聘请当地名师来家教授孙辈们 。
在全家族的齐心努力下,从振能族的第三代起,就开办了家族私塾,以教子弟 。从此,振族家人在私塾里舞文弄墨,吟诗作对;朗朗书声,不绝于耳 。保存完好的“永修斋”(1914年修建,专用于开办私塾的碉楼)仍以其独特的英姿,傲立于古朴村居之间,似乎在不停地向后人诉说过去那段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振兴史 。

东莞风水大师在哪里 广东东莞风水书籍

文章插图
1914年,由陈姓出资将九所私塾合并为永修小学 。永修小学1917年开设了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开创了宝安县体育、音乐教学的先河 。1924年,永修小学规模扩大,另选校址新建,改名为振能学校 。主要依靠侨胞捐资于1929年建成了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教学大楼、六层的宿舍楼和图书馆、礼堂、食堂、钟楼、运动场、花园等 。新校舍建成后,邻近地区大批各姓青少年慕名前来就读 。
1946年,振能家族侨胞再次捐资创办了振能中学 。振能中学是宝安县第三所中学,当时的宝安县仅有南头、深圳两所中学(龙岗地区当时属惠阳县) 。从振能学校毕业后接受高等教育的,1950年前有70人,之后有上千人 。1948年,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宋子文为办学成绩显著的振能中学题词“英才蔚起” 。
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了振能学校,把原属东莞临时设于牛湖广培小学校舍的观澜中学迁来与振能中学合并为宝安县立第三中学(现称观澜中学) 。1993年定名为“深圳市观澜中学”并沿用至今 。
陈氏祠堂
松元厦是由中心村,上围,向西村,河南村几个村落构成的 。其中的振能陈氏主祠位于上围,其余各小的分祠堂分布在其他村子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