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冰壶场地制冰 。北京国资公司供图
中新网北京2月9日电 “水立方”变身“冰立方” , 凸显了“中国智慧” 。 那么 , 北京冬奥会期间 , 如何保证比赛用冰不融化 , 观赛群众不寒冷?今天 , 采访人员从国家游泳中心的业主单位北京国资公司了解到 , 场馆有一个智能“中枢” , 比赛大厅内不同的点位设置了传感设备 , 这些传感设备感知着厅内温湿度、声光等环境的变化 , 并将这些数据及时反馈至“神经中枢” , 实现室内高大空间温度的分区调控 , 既满足了冰壶比赛环境的需要 , 又为观众营造了舒适的观赛环境 。
【“冰立方”有个智能中枢:比赛用冰不化、看台观赛不冷】北京2008年夏奥会时 ,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游泳、跳水、花样游泳比赛的主场馆 , 更因其膜结构打造的独特造型和漂亮外观而为世人所熟知 。 北京国资公司在冬奥场馆建设改造中 ,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申奥理念 , 创造性地提出“水冰转换”的场馆可持续利用改造方案 , 并于2020年11月完成国家游泳中心场馆改造工程 , 实现了“水立方”向“冰立方”的华丽转身 。
一副“骨架”撑起冰壶冰面
在游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 , 要先把泳池里的水抽干 , 然后在泳池内搭设可转换架体 。 在泳池里“搭架子”看似简单 , 但这套冰场可转换钢结构的设计考量和安装精度堪称精密 。
文章图片
冰壶场地制冰完成 。北京国资公司供图
如何保证冰面在稳定牢固的同时还能达到冬奥会比赛要求?秘密就藏在支撑冰面的可转换钢结构中 。 它由2600根3米高、2米长的薄壁H型钢搭建而成 , 每根梁柱装有柱脚 , 每个连接点装有可拆卸高强度螺丝 , 确保钢架坚固结实 。 试验结果显示 , 每平方米增加1吨荷载 , 钢结构的最大变形仅有1.6毫米 , 符合3毫米以内的设计要求 。
作为支撑冰面“骨架”的一部分 , 制冰基础层施工也十分重要 。 首先要在混凝土预制板面上铺一层PE膜 , 然后再铺两层挤塑保温板 , 保温板之上再铺一层PE膜和抗滑移层 , 最上一层便是制冰管架 。 看似简单的工序 , 对施工品质要求极高 。
两套“系统”打造赛事环境
“水立方”变身“冰立方” , 关键的环节是制冰 。 为了保证赛时万无一失 , 场馆采用了制冰机组“两用一备”的方案 。
现在的赛场旁边有两组管道 , 一进一回形成回路 , 就像人体的动脉和静脉一样 。 制冰基础层上密密麻麻有序铺装的制冰排管相当于毛细血管一样与动脉静脉相连 。 室外制冷机组就是“心脏” , 打开制冰机组使其运行 , 将载冷剂通过管道循环输送至制冰场 , 保证赛场制冰顺利进行 。
“水立方”作为游泳和跳水等水上运动项目的比赛场馆 , 赛时环境是高温高湿 , 到了“冰立方” , 冰壶比赛的赛场环境要求是低温低湿 。 在偌大的比赛大厅内实现并保证低温低湿的环境 , 奥秘就在于本次场馆改造的除湿系统 。 场馆的除湿系统就像人体的呼吸系统一样 , 源源不断地将干冷空气送入比赛大厅 , 并将大厅内的湿热空气带出去 。
一个智能“中枢”实现实时调节
如何保证比赛用冰不融化 , 观赛群众不寒冷 , 这涉及到本次场馆改造的一大难点——赛场温度分区控制 。
为了保证赛场的低温低湿环境 , 首先要对比赛大厅进行气密性改造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