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噪可以理解为整个系统的综合噪声 。 底噪来源于声学器件的本底噪声 , 如芯片本身的电噪声、蓝牙发射的干扰、有线和无线器件的耦合 , 再加上降噪调试过程中有时会把噪声效果突出放大 。 这些情况如果处理不好 , 都有可能造成底噪问题 。 当消费者在一个相对安静的场景中打开主动降噪功能 , 有可能出现器件产生的噪声比环境噪声还大 , 降噪变成了增噪 。
风噪也是一种常见且不易解决的问题 。 当用户在户外打开主动降噪功能时 , 由于有风刮进来 , 系统就会进行一定的处理 。 这些处理产生的噪声有可能会被放大 , 反而变得更加刺耳 。 在户外 , 风噪是很常见的场景 , 解决不好会很大程度影响用户体验 。
主动降噪技术在空间降噪的实际应用中 , 效果有时也不理想 。 有报道反映 , Model S在崎岖道路行驶中开启主动降噪功能 , 车厢内的环境噪音会有所降低 , 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
Molex莫仕业务发展工程师Kurt Dekoski指出 , 基于车辆设计存在许多挑战 , 每个车辆都具有不同的声学性能 , 因此 , 降噪系统必需具备充足的适应性 , 针对个别车辆的声学变化进行校准 。
传感与编解码 芯片发挥重要作用
从主动降噪的产业链观察 , 最底层当属负责信号输入输出的传感器 , 由它进行环境噪音的监测;第二层是信号处理芯片 , 分析噪音曲线 , 进行音频的编解码;再往上则是语义理解、智能交互的企业;最上层还有智能设备、数据运用等相关企业 。 在这个链条上 , 集成电路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
Kurt Dekoski就表示:“在推动ANC技术继续发展方面 , 芯片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比如基于加速度计设计的道路降噪(RNC)传感器 , 可以安装在汽车底盘上 , 用于环境噪音的监测 , 以获得更加准确有效的数据 , 帮助消除有害的道路噪音、风噪和汽车暖通空调噪声及低频声音 。 “减少电子设备延迟的技术进步 , 一直是其中关键 。 考虑到轮胎声音到达驾驶员耳朵需要0.009 秒时间 , 因此 , 能够将数据从车轮附近的传感器传输到处理模块 , 计算消除信号并在车厢内广播是至关重要的 。 ”
在谈到如何解决底噪问题时 , 何源表示:“我们需要从最底层、最根本的地方解决底噪问题 , 在模拟技术方面 , 要采用优秀的数模-模数(ADC-DAC)器件 , 以降低噪声 。 在数字技术方面 , 采用灵活的指令集 , 调整优化音频路径 , 从数字端降低噪声 。 ”一款优质的ANC设备甚至要从系统级做起 , 在布板布线的时候就要考虑避免器件间的相互干扰 。
【从耳机到汽车 主动降噪技术应用日趋广泛】风噪问题也可以通过硬解码的方式解决 , 比如加装硬件级别的检测模块 , 当感知到麦克风受到外部风的冲击时 , 立即开始进行动态的检测和调整 , 避免噪声的出现 。 这种实现方式是硬件级别的 , 实时性与低功耗都可以得到保证 。
总之 , 更优质的听觉体验开始受到人们越来越高的关注 , 整个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 但是 , 整个产业特别是空间降噪仍处于起步阶段 , 实际应用中出现的一系列干扰问题需要从业者一点一滴解决 。 (采访人员 陈炳欣)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