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新农技( 二 )


通过视觉技术试别果实、病虫害等问题后 , “多多农研基地”的工作人员根据相应信息人工处理相关问题 。 “与单一视频监控不同 , 计算机通过图像和数据库分析判断并指出问题 , 实现了全自动过程 。 只要温室种植智能化程度足够高 , 机器人或一些机械装置也将有条件介入 , 自动去除有病植株、叶片和果实 , 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 ”赵然说 。
尽管农业是最传统的行业和学科 , 农业问题却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 现代工业环境相对可控 , 而农业生产“仰以鼻息”的气象信息、光照条件等都不可控 。 如何应用先进科技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 促进农业更新换代 , 是摆在这一代年轻科学家面前的大课题 。
在赵然看来 , 应用AI等最新技术与传统农业结合 , 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途径 。 学科交叉带来技术赋能 , 传统行业的发展将进入新维度 。
青年才俊引领农业现代化
2022年1月 ,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2021年人口净增长为48万 。
“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评审组成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道亮此前透露:当前 , 我国的劳动力人口以及农业研发型人才都存在很大缺口 。 而在我国从事农业劳动的一线劳动力普遍年龄在55岁至60岁之间 , “80后”农民占比不足5% , 推动农业数字化已成为急迫性问题 。
与此同时 , 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 , 粮食安全始终是巨大挑战 。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 , 到2050年 , 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 。 这意味着粮食生产必须提高70%才能够满足需求 , 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等问题 。 充分利用创新与科技迫在眉睫 , 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零饥饿和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 。
令人欣喜的是 , “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正传达出行业的新趋势 , 越来越多的青年科学家愿意奔赴农业一线 , 年轻一代的农研工作者开始崭露头角 。
2021年第一届大赛中 , 约有80%的参赛者是“90后” , 第二届参赛队伍更年轻化 , 大部分参赛队员为“90后”“95后” , 甚至不乏“00后”的身影 。
杨浩团队中 , 27岁的博士杨瑞梅在比赛中负责控水补光 。 她来自云南大理 , 是从传统农耕家庭走出来的科技新农人;27岁的博士梁钜文负责控制番茄的“补肥”数据 , 硕士毕业从事植物研发工作两年后 , 他选择继续深造 , 为回到农业一线加强理论研究基础 。
【新青年,新农技】贺冬仙告诉本刊采访人员:“2015年后 , 设施农业产业链发生巨变 。 众多新兴产业蜂拥而入 , 新技术被不断引进 , 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 这也为我们科研服务产业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 ”
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结束后 , 贺冬仙的研究室受到业界集中关注 。 2020年12月与2021年6月 , 团队先后被中国草莓产业大会及世界草莓产业大会邀请 , 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服务于草莓高架栽培 。
“高产高效 , 就一定会得到产业界关注 。 科研与产业接轨的优异案例 , 将帮助技术人员在产业中赢得更多尊重 , 这就达到了我们参赛目标:培养年轻人 , 为产业界带来好风气 。 ”贺冬仙说 。
2018年 , 赵然归国 , 选择了农业作为自己的跨学科应用方向 。 他说这既是“机缘巧合” , 更因为看到了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空间 。 他是李道亮口中那些“有着不同背景的青年才俊”的缩影 。 这些青年才俊们将齐心协力 , 共同引领农业现代化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采访人员骆晓昀?编辑覃柳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