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构成要素的共性的表述 小说解读与教学的三要素( 九 )


据此可以划分出几个小的观察方面 。
①主要人物有哪些行动?这些行动的动机、效果如何?
②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是如何互动的?这种互动说明了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人类关系(社会属性)?
③主要人物和环境之间是如何互动的?环境如何制约了人物的行动,或者人物如何改变了环境的状态?
人物的行动,有的是“自动”,有的是“互动” 。不管怎么说,人物的行动都是有原因的 。对原因的分析,最终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动”与“互动”并无明显界限,“自动”本质上是“互动”——“自动”不是无缘无故的盲动,不是自己无意或随意的乱动 。一个人物之所以会有那样的“自动”,原因之一就是他的行动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或文化的影响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先说自己刚只念了“四书”,后面则说些须识得几个字,这都是她自己说出的话,属于“自动” 。但她之所以这样说,实际上是基于社会观念、礼法观念的 。她是在“互动”中发生了行为的改变 。《祝福》中,祥林嫂几次到鲁镇,看起来是“自动”的,但实际上是命运(本质上是社会)的胁迫 。她不一定想到鲁镇来,但她不得不如此 。
互动关系,在逻辑上存在三种可能的情况:
①同向的: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 。例如鲁迅小说《药》中,华老栓父子与看客们的一致性 。
②异向的:表现为对立性或冲突 。例如鲁迅小说《药》中,夏瑜与整个人群和整个环境的背离性 。
③复杂的或混乱的:表现为部分的同向和部分的异向 。例如鲁迅小说《药》中,夏四奶奶从情感角度趋向她的儿子,而观念上则与整个人群和整个环境具有一致性 。
(三)行动分析要素
小说中的人物,作为小说家所理解的人类,其行动逻辑与现实中的人类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这里来分析《鸿门宴》这篇课文中的人物行动,帮助大家实现对人物行动分析方法的理解 。事实上,《鸿门宴》写得绘声绘色,司马迁并不在场,刘邦、项伯和张良在夜晚的谈判和交易,司马迁是看不到的,虽然不能说那个夜晚的情形都属于编造,但也无法排除想象的因素 。在我看来,作为叙事性文本,小说和历史并无太多本质上的区别,所以我喜欢混合着来阐释 。下面我来讲一下怎样分析人物行动 。
1.行动的构成要素
当事人,即行动者 。
目的,行动所要指向的未来状态 。
情境,行动者不可控制的外部条件(资源)、行动者可控制的手段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
行动者根据自己实施行动的目的,通过各种手段,运用已有资源(包括各种形式,政治、经济、文化、个体能力或特长等)以获取收益 。
2.行动理性
基于常识,我们知道,人们有意识地采取行动,应符合下列原则:
①存在动机:个体的行动是有目的的 。
②趋利避害:行动旨在获取(物质的或精神的)收益,避免受到损害 。
有两种较为特殊的情况,下面作一个简要的解释 。
第一,行动者控制着能够使自己获利的资源,却对这种控制进行单方转让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行动者认为,他人行使对这些资源的控制比自己亲自控制带来的好处更大(或能够避免风险),如垂帘听政 。
第二,出于情感动机和出于传统的行动 。出于情感动机的行动,例如为了信念或价值而牺牲的文天祥,为了感情与誓约而牺牲的刘兰芝、焦仲卿(《孔雀东南飞》),尽管这样的牺牲在我们看来不一定具有建设性,但行动者自身在主观上认为是有利的,或只能如此选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