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养老金每年上涨100元,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二 )


2023年农民养老金能统一上调吗?
今年31省已经完成对职工养老金的调整工作,不少参加居民养老保险的农民们就非常希望自己的养老金也能跟着统一上调,并且对明年实现这一目标充满希望 。为什么会有这种期待呢?是因为今年《分工的意见》中第41条,对养老金上调的要求上,除了提到职工基本养老金的调整外,和往年不同的是,还单独提及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调整,很多人觉得,这是不是说明2023年及以后,养老金再进行统一调整时,除了能整体对职工养老金进行调整外,还能统一一个标准调整农民们的养老金 。
很多人这么盼望农民养老金能每年都上涨,主要就是目前农民养老金的水平确实太低,数据显示,2021年人均职工月养老金是2987元,但农民的养老金仅有179元每月,差距在十几倍,如果每年都能上涨,就能拉近和企退人员的收入差距 。虽然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可能会给大家泼一盆冷水 。

  • 首先,职工养老保险之所以能由全国确定一个总的调整幅度,比如今年就是4%,那是因为职工养老保险的参保比例在多数省份是按照个人负担8%,单位负担16%缴费的,可是城乡居民养老金就不一样了,不是按照比例,而是给出10个左右的缴费档次任由大家选择,不同地区的缴费标准不同,并且参保人缴费的钱和职工不同,居民养老保险只有个人账户,大家缴费的钱都是进入自己的养老金储蓄账户内,不是进入统筹账户,没有为养老基金的收入出力,实际是为自己存钱 。
而大家退休后,每个月除了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又增加的那笔基础养老金,是各城市政府部门拿出的补贴,职工养老金每年统一上涨,那是因为不管城市经济如何,大家缴费的钱除了进入个人账户,还进入了统筹账户,所以,养老基金账户有足够的资金继续为大家连年上调,可是居民养老金中的基础养老金,由于是政府部门出钱,那就是要看本地经济的变化,经济发展好,财政收益高,政府才能拿钱补贴农民 。
  • 其次,即使每个省份对居民养老金,从明年起都能学习职工养老金连年上涨,但养老金差距也是很大的,一方面,全国各地的基础养老金水平就差很多 。从各地来看,今年刚宣布调整的上海市,对农民们在去年每月1200元的基础上再加发100元,调整后,上海市参加居民养老保险的农民们,今年每个月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就是1300元,是目前水平最高的地区,但有的省份,比如也是在今年宣布调整的贵州,每月只有113元 。差距超过1000多 。
另一方面,相比职工养老金,农民养老金实在涨得太少,今年职工养老金调整幅度是4%,不考虑定额、挂钩和倾斜调整的具体计算方式,按照2021年的企退人均月2987元的标准,上调4%,每个月至少可以拿到119.48元 。如果按照定额、挂钩和倾斜调整计算,部分高龄人员,比如今年广东省,就对达到10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每个月增加了200元 。而农民们,最低保障今年只能最多才上涨100元 。
针对这一情况,不少网友觉得,既然农民养老金也开始和职工养老金一样在国家文件里提及调整要求,为了缩短各城市间的差距,那么2023年对养老金低于300元的人,多涨200元,对达到600元的人,封顶不涨可行吗?我认为3个阻力就决定将无法实现:
第一,涨幅过高,破坏物价和收入的平衡表面上,职工养老金上涨是看百分比的总调整幅度,农民养老金上涨是看固定额度,但实际还是以比例来上调的,比如上海的居民基础养老金在2021年和2022年都是增加了100元,但上涨幅度是从约9%下降至8%左右,因为在养老金已经达到1300元后,今年的上涨水平仍然和去年一样,很明显,与职工养老金相似,都是在2021的调整基础上降低了上调幅度 。因为这是考虑到物价和收入的平衡,因为每年养老金上涨,是看前一年的经济收益水平,物价变化的,去年CPI预期上涨3%,实际只上涨了0.9%,预期和实际数据差距达到2.1%,今CPI上涨预期还是3%,但要想拉近已经产生的2.1%的差距空间,并不容易,农民养老金直接多涨200元,相当于一次性就提高了66%,相较于物价水平上涨过度 。如果放任收入多涨,物价上涨走低,导致的就是通货膨胀,手中的钱涨得越多越不值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