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推崇的诗歌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鉴赏( 三 )


元好问认为,开唐诗一代新风的诗人是陈子昂 。陈子昂复归风雅兴寄,高倡汉魏风骨,上接建安传统,以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世纪齐梁余风的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创作高潮 。他的“兴寄”、“风骨”理论成为后人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器 。因此,元好问充分肯定了陈子昂的历史功绩,并将其革新文风与范蠡的平吴事业相提并论,认为也应为陈子昂铸像,以表其功 。
第九首
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
这首诗是批评陆机的 。陆机和潘岳是西晋文坛齐名的代表人物 。《世说新语·文学》:“孙兴公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 。’”元好问认为“陆文犹恨冗于潘”,写诗如果争相绮靡、篇幅冗长会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诗歌既然是传达心声与真情,意尽就该言止,不要太多太长,不须摇唇鼓舌,多所铺张 。这里也体现了元好问注重诗歌真情实感,反对形式华艳的观点 。
第十首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
这首诗是元好问针对元稹评论杜甫的言论的再评论 。元稹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特别推重杜甫晚年所写的长篇排律诗“铺陈始终,排比声律”,认为这方面李白连它的门墙也达不到 。的确,杜甫在诗歌语言艺术上是很下功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誓不休” 。杜诗格律严谨,对仗工稳,尤其是晚年的长篇排律更为精细,“晚节渐于诗律细” 。这是优点,但是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过于雕琢和堆砌的副作用 。如,后来宋代的江西诗派也杜甫为宗,但侧重于杜甫诗歌炼字造句方面的形式技巧,而忽略了杜甫诗歌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即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忧国忧民的进步思想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忽略了杜诗多样化的风格和艺术上全面的成就 。因而,元好问对元稹的批评是有现实意义的 。
杜甫的晚年的长篇排律固然功力深厚,但多投赠之作,也非最精粹部分 。元好问认为杜甫的排比铺张只不过是一种手法,元稹过分称颂这种手法,单把“排比铺张”当作不可逾越的藩篱,是错把似玉的石块当成连城璧了 。这也体现了元好问反对过分讲求声律对偶以及对诗歌社会现实内容的关注 。
第十一首
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批评了缺乏现实体验的模拟文风(如西昆体、江西诗派等),指出了诗歌(文学)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真情必然来自诗人的切实生活感受 。元好问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头脑中虚构的,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 。只有像杜甫那样“亲到长安”,对客观的描写对象有了实际的接触和体验,才能激发内心的感受,写出入神的诗句 。如果一味去“暗中摸索”,临摹前人的作品,是永远不可能在诗中真实地描绘出现实对象的(“总非真”) 。这样,元好问就在杜甫和杜诗的影写者们中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真、假诗人的界限 。
第十二首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
这首诗评论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时世、家世、身世,从各方面促成李商隐易于感伤、内向型的性格和心态 。除了一些针砭现实的政治诗,其咏物抒情诗(包括爱情诗)往往情调幽美,善于把心灵世界的朦胧图像,以比兴、象征、用典、暗示等隐约曲折的方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表现出朦胧多义的特点 。元好问引用《锦瑟》中的诗句,正是因为《锦瑟》一诗词义隐晦,聚讼纷纭,多种笺解,似都难以服众 。在这首诗中,元好问表达了对李商隐诗歌含情深邈的向往,同时也对难以索解表示了遗憾和讽刺性的批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