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琴美舞 音琴美诗艺术中心( 六 )


面对不公不正,我们有抗争,但更多的是逃避,还要给一个雅的标签:隐逸 。
面对暴政的屠戮,我们有偾张,但更多的是妥协,是下跪,最终不免被屠戮,被虐杀——苟活是一种放弃自我的生命状态,有命而无“我” 。但还是要给一个雅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即使自知这样的苟活很无趣,也要找一个趣:煮酒品茗,写雅的诗文;在画家,就加一个画虾画白菜,提一壶酒,或一壶茶,齐活儿了 。坐在亭子里,喝着吃着说着,说什么“行到水穷处”,说什么“坐看云起时”……
同样画吃饭,达·芬奇画基督《最后的晚餐》,我们画《韩熙载夜宴图》 。
同样画女人,达·芬奇画《蒙娜丽莎》,米勒画《拾穗者》,唐寅画《秋风纨扇图》,且有题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等中国画家画真正的劳动人民的时候,已很晚了 。《流民图》在上世纪40年代,距今不过七十多年而已 。至于那些牧童啊,牛羊啊,在画里,仅只是为我们的“情趣”而存在 。
同样画花卉,画山水,梵高有《向日葵》,有《星空》,我们有到处可见的牡丹,有《富春山居图》 。
好像生命的焦虑,精神的迷乱只有洋人才会有,我们有的是富贵,是河山壮丽 。
中国画不是长于写意么?在这里,反过来了:洋画写意,中国画倒写实了 。
是写实么?
中国画在写意与写实里的错乱,至今也看不到实质性的跃进 。有跃进,也在中国画与洋画大面积遭遇之后,不到百年 。
偏见,由此而来 。
应该是2005年或2006年,因为一部与中国画有关的电影写作,我有幸与几位有关的名人一起,在杭州的一个博物馆,看到了著名的《富春山居图》被烧断之后的那一小截《剩山图》 。还得到了一卷高仿的完整的《富春山居图》 。又看,仔细看——实话实说,没觉得如传闻的那么神奇,那么了不得 。
但写作应该是严肃的 。自知存有偏见,需要纠偏,唯一的途径是阅读 。就找了几本大陆的、台湾的、洋人写的中国绘画史,有文有图,读文阅图 。结果是,也许实话实说:偏见扳正了许多 。中国画里也有表现力极强的好画,比如,看徐渭的一幅小品,把一颗石榴竟画得虎虎生气,很为叹服 。又看了几幅,同样叹服 。再看对这位画家的介绍,曾“一度发狂”,杀过人,也“三次自杀”,“精神几近失常,几近癫狂” 。
但笼统的整体印象是:中国画里有好画,太少见 。
也该有其原因吧 。
莫非精神有问题的画手,才有可能成为画出好画的画手?
莫非中国画上千年来多在雅与趣的世界里,是因为都生活在太平盛世,画手们的精神太过健康,少“无中生有”之想象,少惊世骇俗之胆气,少有对病社会病人性的体验感悟?
如果谜底真的在此,我可以斗胆判断,现在的中国画,要突围,要破局,几无可能 。因为,画手们都生活在太平盛世,精神都太过健康,难道为了成为画界高手,硬要让自己罹患精神病不成?即使愿意,精神病也不是想患就能患的 。
所以,中国画能否有质的突围突破,是可以想见的 。
绘画艺术的突围突破,比之于全社会的幸福,实在是可有可无的 。
雅与趣的绘画是盛世的需要,和谐于盛世 。
盛世里边没几个人民愿意欣赏搡眼糟心的艺术 。所以,爽心悦目的雅趣之画也好换钱 。画家朋友们还是稍安勿躁,不胡乱折腾自己,就在雅趣里,舒服社会也舒服自己,也许,一不小心还会成就一个“德艺双馨” 。
【音琴美舞 音琴美诗艺术中心】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