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脑机公司被控诉虐猴:反复感染、癫痫发作、残害致死,科技与伦理矛盾上演( 二 )
在2021年4月8日发布的YouTube视频中 , 解说员说 ,Pager在演示前六周就得到了植入物 。
Neuralink和UC Davis均未回复置评请求 。
科技伦理矛盾屡次上演
伦理道德该不该为科技研究让路?
事实上 , 科技研究与伦理道德的矛盾由来已久 。
自20世纪以来 , 人来在面对不断加速的科技进步的同时 , 也在思考一些研究实验是否违背了人类所奉行的伦理道德 。
随着各种研究课题被提出 , 随之而来的除了一个个令人欢呼雀跃的研究成果 , 还涌现出种种伦理道德的问题 。
1997年2月 , 第一只克隆羊多莉诞生 , 证明了利用细胞进行克隆是可行的 , 这无疑是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 。 但彼时出现的质疑观点是 , 如果这项技术被引入人类自身的繁殖 , 就会导致人伦关系的混乱 。
2018年11月26日 , 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宣布 , 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 。 贺建奎称 , 此次研究基因编辑胚胎目的是为了使胚胎发育成可以免疫艾滋病的婴儿 , 让感染艾滋病毒的夫妻有机会生育一个不患有艾滋病的孩子 。
此消息一出便迅速激起轩然大波 , 震动了世界 。 各界人士对此的激烈讨论让科技研究与伦理道德的矛盾再一次上演 。
有观点认为 , 这是一次能够为全人类造福的科技进步 , 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 能够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 。
也有观点认为 , 两个新生儿“被迫”地接受了编辑 , 在生命之初就丧失了选择“正常人生”的权利 , 更无从谈及研究者对生命的尊重 。 这种行为是将人类婴儿当成小白鼠一样放在实验室里供科学家们做实验 , 违反了人类的伦理道德底线 , 是在挑战人类目前的伦理规则 。
甚至有网友调侃戏称 , “基因编辑”的孩子长大后 , 万一能成功婚育 , 就会把“变异基因”传下去 , 污染整个人类的“基因库” 。 以后说不定真要出现绿巨人和哥斯拉了 。
该事件曝出后 , 更是有122位国内的科学家迅速发表联署声明 , 强烈谴责贺建奎的相关研究 , 并将其行为称之为“疯狂” 。 许多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学者也认为贺建奎的实验是违法伦理道德的 , 是对诞生的婴儿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不负责 。
2020年5月 ,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雷瑞鹏也曾在文章《科技伦理治理的基本原则》中提到“基因编辑婴儿”事件 。
文章指出 , 有可能决定人类命运的重大决策(例如未来世代人的健康)被少数人在实验室悄悄决定 , 而不顾科学共识和伦理规范;在市场的诱惑下 , 科学原来固有的自我校正机制已经失效 。 因此 , 应该改变决策路径 , 让有专业知识的人文社科学者和公众代表以及关注科技创新的民间组织参与到上游科研决策过程 , 加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信任 。 有些对社会和人类有重大影响的研究项目和课题(例如可遗传基因组编辑临床试验)不仅需要科学共同体的共识 , 而且需要社会共识 。
诸如此类充斥着科技伦理矛盾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 , 比如代孕、变性手术等等 。
这种矛盾是由于科技发展的速度与社会意识的不同步引起的 。 有人认为 , 科技本身并不具有伦理道德的属性 , 它仅仅是一种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也有观点认为 , 科技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被赋予伦理评价 。
或许 , 科技研究和伦理道德的矛盾将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