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长城历史文化和简介 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 )


2.长城的建造

带你了解长城历史文化和简介 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章插图
早期修建长城采用就地取材的方法,即夯砖垒墙 。这与修建民居所用的方法一样 。其具体方法是:将两排木板竖起成为墙的两边,接着分层将泥土倒入密封的木板之内,然后将其夯实 。木板平均有4米长,可装80立方米泥土 。这样可以生产出8~10厘米厚的砖层,不过后来也发现有3~20厘米厚的砖层 。有时,也把薄薄的芦苇层夹在泥土层中,以此加速砖的干燥过程 。在戈壁沙漠及草原地区,城墙的建造取材于当地的植物 。人们将15厘米厚的红棕叶或芦苇与不太厚的卵石和泥土层进行混压,这样就制成了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砖墙 。在塔里木盆地,城墙则是用大捆的灌木丛、白杨树干与夯实的土坯混合建成的 。
所有城墙共同的重要特点,就是每层都要用力夯实,然后再夯上另一层 。这种建筑的耐久性,可从保存下来的几节城墙中得知 。这几节城墙建于公元前656年 。在中国北方,公元前300年的秦城墙仍有3米高 。城墙底部有4.2米宽,城墙上部有2.5米宽,是用黄泥与少量碎石夯实而成的 。在甘肃,保存有4米高的汉城墙,其中包括位于玉门关的一座最大的要塞 。城墙的墙砖在拐角处犬牙交错,方形的城门上窄下宽,这样可以防止城墙坍塌 。在这个地区,还保存有100多座烽火台 。它们或用夯实的土坯建成,或用晒制的砖坯修建 。
在这几节城墙上,每隔1600~2500米,就有一座下宽上窄的烽火台,台的底部面积为17平方米,台高25米 。烽火台的墙上,还有明显的脚手架的痕迹 。长城大部分修建于明代,那时出现了一些新的修建方法 。长城的西段,仍按传统方法修建 。但为了保护首都北京不受蒙古人和满族人的侵犯,它的东段都用石头和砖头砌成,其地基是夯实的土或碎石 。其他如山海关这样依山临海的要塞,修建得很像一座小小的城堡 。这儿有备战用的掩体和隐蔽处,可开闭的吊桥,训练兵勇用的操练场,战备仓库,外面还有草料场 。
3.北段的长城
带你了解长城历史文化和简介 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章插图
长城横贯东西,北段的长城沿着燕山山脉起伏翻转,横越河北省北部 。这段长城自古以来便担负着保卫京师的重任,因此关隘密集,各种防御工事也相当完备,其中以镇守在北京北方的古北口、慕田峪和居庸关等雄关隘口最有名,修复得也最完整 。
古北口是北京东北方通往承德、内蒙古高原的必经之路,最早建于北齐天宝六年,后于明洪武十一年重修,古北口关城跨于两山之上,关门有三座,并且设有守御千户所 。目前古北口附近山峦上的长城仍然保存完好,分别为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 。慕田峪长城建于明朝,位于北京市正北方的怀柔县北部,距离北京城区70余千米 。这段长城气势雄伟,结构十分独特 。
例如它的关门开在南侧楼城墙上,且位于山中,所以出入的人马甚少,而今更是无人取道 。居庸关在北京的西北方,最早建于北魏,现在的关城和长城则是明朝重修 。辽朝末年,金兵进逼居庸关时,辽军满以为雄关可守,但没想到藏身的崖石突然崩塌,压死许多士兵,因而不战自溃 。金朝将亡时,元军已至居庸关外,金兵便将几重关门都关上,并在附近100多千米范围内布满鹿角似的路障 。元军得知金兵设防严密,便趁黑夜从另一条只容一人通过的小径偷渡,至天亮已绕过居庸关,朝向金中都(北京)攻去 。元末,明兵从居庸关攻入,直下元大都(北京) 。
明朝的灭亡则是李自成从南口和八达岭两个方向攻打居庸关,消灭了明朝的守军,再直取北京的 。现在居庸关已重建,关城的中心是元朝的云台,洁白的栏杆、高耸的石台、深邃的门洞,相当精美 。从这里环视四周的城垣、城楼、军营和器械库等建筑,更觉雄伟壮观 。居庸关的北口即是著名的八达岭,也是现存长城中最雄伟壮丽的一段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