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抱石国画可作风水画吗( 二 )


7100余种动植物的基因库
无论乘坐缆车,还是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都是满目苍翠 。“鸟鸣山更幽”,动物们“生产生活”发出的声响,衬托出山的幽静,令人感知何为“生命共同体” 。据调查,梵净山现今繁衍着野生植物和动物7154种,其中植物4394种、动物2760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近危以上级别植物49种、动物35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7种、动物38种,是亚热带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栖息地 。
2018年7月,在巴林首都麦纳麦举行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中国贵州铜仁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会认为,梵净山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珍贵的栖息地,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所,特有动植物分化发育的重要场所,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在地球上的唯一栖息地,水青冈林在亚洲重要的保护地,理应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新成员 。
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贵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研究中心联合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展区域内野生动物监测,使用红外相机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长期观测 。黔金丝猴、藏酋猴、毛冠鹿、鬣羚、小麂、野猪、红腹锦鸡等野生动物,纷纷到红外相机前“报到” 。大群黔金丝猴在猴王带领下“行军”,呆萌的猴宝宝在母亲怀抱里撒娇,“藏酋猴家庭”在溪水中沐浴嬉戏,豹猫在红外相机前左躲右闪 。
资料记载,20世纪初,一位英国传教士沿着野路进入梵净山未知的原始森林中 。原来,这位传教士曾经发现了一张毛皮,毛皮虽有残缺,但可以明显辨认其特征:肩部有一道明显的白斑,背部呈现灰黑色,腹部灰白,肢体的内侧为金黄色,一条长长的尾巴远远超出了身体的长度 。根据采集动植物标本的经验,这位传教士判断这可能是动物学界尚未发现的一种灵长类哺乳动物 。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动物学界的专家们尚未看到过黔金丝猴活体 。
黔金丝猴拥有引人注目的“蓝色脸庞”,被动物学家称为“世界独生子” 。1988年,中美相关机构联合进行了一次黔金丝猴种群数量调查和行为学研究,到1992年发布了一批数据,当时黔金丝猴的种群数量不超过750只 。贵州林业部门2021年开展过调查,相关数据目前还未正式发布 。
梵净山是“动物王国”,也是“植物宝库” 。春夏相交时节,梵净山的鸽子花竞相盛开,远观之,好比成群的蝴蝶有组织地翩翩起舞;近观之,好比整齐列队的鸽子,微风拂过,摇头晃脑 。鸽子花是当地人的称呼,实际上这是珍稀植物珙桐开出的花朵 。珙桐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植物界的大熊猫” 。
“武陵之源”崇尚共生
自北宋以降,梵净山与宗教文化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神奇独特的自然风光成为佛教兴盛的基底,成为僧众向往的“梵天净土”,“梵净山”也因此而得名 。梵净山在唐朝以前称“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明代以后称“梵净山”,“梵净”乃“佛教净界” 。
梵净山的闻名与开发均起源于佛教,遍及周围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庞大寺庙群,奠定了梵净山乃著名“古佛道场”的佛教地位,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佛教文化为苍翠的梵净山披上一层肃穆而神奇的色彩 。
无论是周边县城乡镇曾修建的宗教文化场所,还是梵净山崇山峻岭上建造的寺院、庙宇、石碑,都承载着宗教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兴盛和发展 。而这背后,更多体现的是人的价值追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共生 。
今天的梵净山,生活在山里山外的人们,共同维护着“武陵之源” 。为加强生态保护,近年来梵净山周边乡镇生态护林员有序“输进”,成为珍稀动植物的“守护者”,同时将一些不利于保护区生态建设的开采开发项目全部退出,让这片梵天净土更为世人所瞩目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