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2021年4月29日 , 海南文昌 , 中国空间站首舱“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 。 图/IC photo
值得注意的是 , 星链卫星初始运行在近地点210km的近地轨道 , 这个高度的轨道在低轨航天器中也较少使用 。 对于脱轨卫星的风险问题 , 王有松称 , 通常300km以下的近地轨道多用于技术验证和离轨 , 极少业务卫星运行在这个轨道区间 , 所以脱轨卫星与其他卫星相撞的概率比较低 。
大气阻力是低轨道卫星设计中的重要考量因素
地磁暴的产生是由于空间天气的变化 , 空间天气的主要影响来源于太阳 , 太阳风暴是空间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 。
“太阳风暴向空间抛射大量的物质和能量 , 通常表现为电磁辐射、高能带电粒子流和等离子体云三种形式 。 ”王有松告诉采访人员 , 一般情况下 , 太阳风暴发生时 , 这三种物质和能量形式会同时出现 , 先后到达地球空间 , 引发空间环境的扰动 , 影响到卫星的运行状况 。 本次星链卫星遇到的地磁暴就是等离子体云影响空间天气的一种表现 。
王有松称 , 这些影响可归纳为:电离总剂量效应、单粒子效应、以及大气阻力、电离层扰动等 。 “比如 , 太阳风暴会使大气阻力增大 , 严重威胁航天器寿命 , 甚至造成航天器陨落 。 同时太阳风暴引起的电离层扰动也会干扰航天器和地面的通讯 , 从而影响航天器GPS的定位精度 。 ”
保障低轨卫星的正常运行还需要考虑大气阻力变化的影响 。 ”航天工程师在设计航天器时 , 必须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 航天器使用的元器件要经过特殊的设计或筛选 , 例如针对航天器的电离总剂量效应 , 航天器上应用的电子元器件均需要经过抗总剂量效应的筛选 , 并不是所有元器件都能经受住这道考验 。 “王有松说 。
王有松认为 , 针对这次导致星链卫星陨落的大气阻力变化 , 是低轨道卫星设计时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 。 他提到 , 卫星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好入轨及轨道维持的策略 , 并在设计中考虑各种极端情况 , 留好设计余量 。
新京报采访人员 张建林
编辑 陈静 校对 王心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