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考试就能拿到学历 , 不是贩卖文凭吗?把文凭当成一种生意的做法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和秩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 , 通过“运作”让学生拿到文凭的机构属于违规经营 , 而“免考包过”之类的信息满天飞 , 也折射出监管不力的问题 。
近期 ,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征求意见 , 改革内容之一便是提高线下教学的学时占比 。教育部还发文要求加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与管理 , 对违规办学情况严重的高校取消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资格 。
违规操作下没有受益者
“一些高校已经暂停2022年网络教育招生 , 强烈建议尽快报考 , 不要等到以后报考门槛变高、拿证要求变严才后悔 。”在某教育机构的宣传中 , 免于受到更规范的管理成为催促考生报考的理由 。
“学历继续教育扩大了人们可选择的求学机会 , 推动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 货真价实的学历提升值得鼓励 。但取得文凭的难度和它的含金量是相当的 , ‘免考包过’等广告对于继续教育的形象是一种严重伤害 , 甚至会导致对学历继续教育的歧视 , 认为学历提升就是‘花钱买文凭’ 。违规操作之下 , 没有真正的受益者 。”熊丙奇表示 。
如何治理继续教育中的乱象?熊丙奇认为 , 监管部门应该严查网络平台、自媒体发布的虚假广告信息 , 查处、取缔进行违规经营的学历继续教育机构;高校要守住底线 , 引导受教育者选择合法正规的机构 , 并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受教育者也应转变观念 , 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 , 而是关注教育质量与自身的能力提升 。
事实上 , 对于如何避开学历提升中的这些“陷阱” , 一些高校发出关于网络教育招生宣传的郑重声明 , 表示从未授权任何个人或中介机构代理招生和代收费用 , 请考生切勿相信“包过班”“包毕业”等虚假宣传 , 通过学校官方网站查询授权学习中心名单 , 并防范非法冒名网站 。
“因教育机构虚假广告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消费者 , 可以要求机构赔偿 。”郝旭东说 , 除了承担民事责任外 , 如果情节严重 , 教育机构可能因虚假广告罪受到刑事追究 。而代写论文可能侵犯著作权 , 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 , 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违规操作替考则涉嫌代替考试罪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