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痛点 中国电商的9大痛点( 二 )


对于渴望正当经营的电商来说,互联网既是发家之地,有时也是伤心之地 。不少电商深感名誉受损之害,采访人员走访中,他们不约而同地将“打假”作为重点 。
“我们对造假者深恶痛绝 。”阿里巴巴集团总裁金建杭表示,每年都在严打造假,阿里巴巴平台上的消费投诉率逐年下降 。但他同时表示,某种程度上,消费者是假货的“同谋” 。只有全社会对保护知识产权的认识都达到一定阶段,才不会给造假提供社会氛围 。
化妆品是电商平台的标配,也是假冒伪劣产品的重灾区,消费者的疑虑也最多 。聚美优品CEO陈欧这几年做了一件费时吃力的事:从一个小唇膏,到一套护肤用品,贴上聚美优品和品牌方联合推出的“防伪码”,消费者一旦怀疑真假,可在品牌方和购买方验货,追溯货品的来源 。
“应该说,为了方便消费者辨别真假,我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对每一批产品严格抽检,甚至为每件化妆品买保险 。”陈欧说,假冒伪劣产品不解决的话,电商市场将难保健康 。
痛点四:诚信危机
售卖假货,降低了消费者的信任 。一旦出现信任滑坡,影响的不是一两家网店,而是整个电商行业 。
2014年7月,聚美优品第三方商户“祥鹏恒业”被媒体披露涉嫌造假,事后查证假货风波只限于第三方手表业务 。当时聚美优品“壮士断腕”,砍掉了整个第三方奢侈品业务线 。
“诚信是个大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有关部门的授权书就相信第三方 。”陈欧说,砍掉第三方,丧失了很多用户流量,但是如果是非良性利润部门,就必须砍掉 。
假货是诚信问题的一个侧面 。近年来,很多消费者网购时遭遇的劣货退货、霸王条款、先涨后降等不诚信行为屡见不鲜 。
国家工商总局表示,尽管多次就不诚信问题约谈电商企业,但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仍屡屡出现 。“双十一”期间,淘宝网等平台出现多种违规促销,诱导消费者盲目消费 。还有一些电商平台虚构网络交易额现象严重,一些卖家还通过“空买空卖”刷高交易数量提高信用 。
专家分析,网络的电子化和虚拟性使得电商市场的信用基础极为薄弱 。尽管电商在经济贸易中比重逐渐增大,但至今没有统一的部际协调机构 。采访人员走访中,行业内外对秩序的呼唤越来越强烈,多个电商呼吁政府加强监管,并表示愿意共享多种数据 。
痛点五:税收漏洞
电商的税收问题饱受社会质疑 。购物数量小,卖方数量大而分散、非注册经营、交易主要靠电子支付等,电商商家有了“摆地摊”的机会,由于电商征税制度的缺失,“不开发票、不上税”现象随之衍生,不少人质疑这是对传统商贸的不公平,破坏了市场管理秩序 。
据了解,京东、苏宁易购等自营B2C电商都是按照国家规定纳税;但是有些电商平台是C2C卖家,目前相当一部分不交税 。
在浙江义乌,一位淘宝店主坦言,淘宝上大量店主不交税 。如果征税,那肯定就死了 。
“我们合理纳税,一些电商不开发票却是常态,我们不怕市场竞争,就怕输在游戏规则上 。”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孙为民说 。
中国电商协会副理事长郑砚农指出,电商的市场环境对线下大量小卖家不公平,容易导致线下卖家倒闭、失业,最终导致整个消费市场发展的畸形 。“随着电子商务逐步成为经济中的常态商业模式,线上、线下应该采用公平的纳税规则 。”
痛点六:创新之困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电商结合本土需求,形成了独特业务模式创新的电商企业,但技术创新仍然薄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