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议的“上网行为管理软件”:管理利器还是窥私工具?( 二 )
数世咨询创始人、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专家李少鹏向澎湃新闻介绍 , 在2000年左右 , 有了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后 , 对员工上网行为进行管理的软件已开始流行 。 他称 , 此类全网行为管理产品在国外原先叫作SWG(web安全网关) , 主要是防止员工上网带来病毒 , 造成外部入侵 , 而国内就变成了上网行为管理 。

文章图片
图3/3
深信服官网产品介绍页
据李少鹏了解 , 上网行为管理软件的使用主要在民营企业内部 , 事业单位、国家单位这种情况则比较少 。 他解释 , 有企业不愿意员工在工作时间内 , 做无关工作的事情 , 担心员工在工作时间聊天、发帖、购物、看视频等情况 , 则会使用此类行为管理软件 , 对员工网络行为进行监控 。
但在李少鹏看来 , “(企业采用)运维管理模式是很正常的 。 ”李少鹏称 , 使用此类软件的企业一般都会提前告知员工 , 其目的主要是震慑员工 。 当然也有少数情况 , 企业并未告知员工 , 而是直接监控员工的行为 , 进而采取措施 。
对于上网行为管理产品的运作机制 , 李少鹏介绍 , 只要员工上网 , 便会产生网络流量 。 通过对流量设置一些检测的关键词、协议、特定网站等 , 以发现是否在外联工作相关的地方 。 比如 , 员工经常上招聘网站发送简历 , 企业便可以怀疑员工是否要跳槽 。
另外 , 上网行为管理产品所抓取的信息是可以设置的 , 比如企业设置固定监听的网站 , 若员工访问了 , 便会被抓取发送文字、邮件等浏览记录 , 但第三方通讯工具一般不能被抓取 。 如微信App , 本身有加密机制 。
据工人日报此前报道 , 在山东济南一家民营企业工作的尤静 , 曾用办公电脑下载游戏软件 , 被公司技术部门电话警告 。 “当时部门领导在开视频会议 , 技术部门警告我占用了网络带宽 , 影响了视频会议 , 严重的话 , 还会通报给人事部门 。 ”她表示 , 员工手册的确列出了“不准做与工作无关的事” , 但没想到被“抓个现行” 。
“这属于上网行为管理中常见的流量分配管理 。 ”何哲曾在一家为企业提供上网行为管理服务的头部公司从事产品研发 。 他透露 , 上网行为管理产品一般包括硬件和软件 , 具备身份认证、应用权限控制、数据分析、安全防护等基础功能 , 帮助企业监控员工上网行为 , 目的是提升工作效率 , 保护信息安全 。
一名熟悉上网行为管理产品的人员也告诉澎湃新闻 , 这类产品本质是防止企业内部信息泄露 。
学者建议遵守伦理规范 , 保护员工隐私
“有人认为员工的上班时间是属于公司的 , 但在任何时候 , 人都有作为自由主体的基本权利 。 ”湖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道德决策研究所副教授文贤庆认为 , 从科技伦理的角度来说 , 对员工上班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监控是不合适的 。
他指出 , 与传统的企业管理行为(如上班打卡)相比 , 软件监控是实时的、覆盖全过程的 。 “这样对某个时刻点的行为解读空间就变大了 , 就会变成对员工作为一个权利主体的监控 , 损害其作为人格的基本自由和权利 。 比如 , 偶尔喝杯咖啡 , 是不是可能成为消极怠工的证据?”
他认为 , 这个话题中应当讨论的问题在于 , 人们把隐私权置于何种位置 , 把它附属于其他权利 , 比如附属于集体或企业的安全或效益 , 还是附属于个人的基本权利 。
他提出 , 上网行为监控不仅仅是企业管理的问题 , 还是涉及员工基本人身权利、企业与员工权利是否对等等问题 。 “在此类软件已经被广泛使用的现状下 , 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 , 要求其遵守一些科技伦理的规范 , 例如告知员工监控的存在、企业使用数据的用途等 。 ”文贤庆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